奔腾向下的现代史诗

奔腾向下的现代史诗
2022年08月12日 01:49 晶报

《帕特森》 (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著 连晗生 译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谭夏阳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擅长以敏锐的感觉和明快的风格描写周遭的事物和生活的经验,继艾略特之后开启了美国新一代的诗风。《帕特森》为威廉斯的代表作,体现了他以一个地方映照整个世界的努力,及开创一种诗歌新局面的雄心,其出版被誉为美国诗坛的“地质事件”,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帕特森》中,帕特森既是一个人又是一座城市,威廉斯戏剧性地将两者相融,面对一个充满隔阂和孤独的现代社会,寻找一种弥合和抚慰的新语言。

1

1927年,威廉斯在《日晷》杂志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帕特森》的诗歌,长80多行,据说是受到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的影响而写下的。诗歌写于1926年,那年威廉斯43岁,正值壮年。尽管此诗在主题上与1946年出版的同名长诗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威廉斯已经开始为长诗《帕特森》做素材上的准备了——这一准备是漫长的二十年。

虽然一早立下弘愿,但威廉斯迟迟未能找到长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故一直悬搁着。1936年前后,他发表了一首题为《帕特森:第17节》的诗歌,这首诗以描写“美丽事物”为主题,后来将形式稍加变化,出现在长诗《帕特森》第三章之中。1941年他又写了一节短诗,收录进《帕特森》第一卷,这节短诗是这样的:

为长诗《帕特森》而作

一个像城市的男人和一个像花朵的

女人——在恋爱。

两个女人。三个女人。无数个女人,

每一个都像花朵。

但只有一个男人——像一座城市。

至此,威廉斯找到了长诗的主题“一个男人,像一座城市”。威廉斯说:“围绕《帕特森》这部诗的最初意念,很早就活跃着: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形象来体现我周遭的整个可知的世界。”谈到具体城市的选择,他这样说:

……我想要知道的诗学问题取决于我应该发现一座具体的城市,一座我了解的城市,于是我开始寻找一座城市。纽约吗?不可能,不需要这么一座大都市。拉瑟福又不是一座城市。帕塞伊克也不行。我了解帕特森,就像我前面提到过,我甚至描写过它。忽然间,我茅塞顿开,我找到了一座城市。

综合帕特森这座城市的自然资源、国际化色彩、殖民地小镇的发展史以及产业不断拓展的历史因素,威廉斯把帕特森当作美国的缩影来表达他的地方思想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而且他成功地将这座城市的人文地理和社会历史,从容不迫地融入到一部现代长诗的架构中,不仅体现了诗人抒情的灵感,而且实现了他创作现代史诗的弘愿。“我把这座城市当作我的‘案例’来完成,真实又逐步地发展它。它召唤一种我并未了解的诗,我的责任是发现或创造这样一种基于那个‘想法’的语境。”

帕塞伊克河作为帕特森的核心意象,从一开始就成为威廉斯想要表达的“幸运负担”。对于帕塞伊克河,威廉斯再熟悉不过,他在它的河岸边成长,目睹着它被垃圾污染,甚至看见河上漂流着死马。他早期模仿济慈写的一首诗正是描写这条河流的。于是,他开始收集关于这条河流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在帕特森历史协会出版的一卷书中,他发现了一些极其有趣的记载。从中他选用了他需要的事实,特别是那些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的细节。“这就是我想要的河流,我将在创作中使用它”。

2

《帕特森》全书共五卷,另附未完成的第六卷部分残缺片段。第一卷“巨人们的轮廓”,以十八个短语概括介绍这个地方的基本特征;第二卷“星期天在公园”,描写帕特森和人群星期天在公园爬山的过程;第三卷“图书馆”,描述帕特森在对现代的失望之余,转入图书馆寻找一种语言;第四卷“奔向大海”,瀑布下的河流,使人不禁回溯过去;第五卷(没有副标),把帕特森带入一个新维度,从地方走向“世界”。

尽管《帕特森》在整体上以及内部章节中存在着较为散乱的结构,但有一个意象却贯穿全诗始终,那就是瀑布,它与河流一起,暗中地推动着全诗的流动、奔腾,最终汇入大海。瀑布是一个向下的意象,示意向下坠落,向下倾泄,形成一股咆哮的力量。类似的表述在诗中频繁出现,让我们觉得,作者有着特别的指向。比如,“勇敢,一次坠落”指第一卷中萨姆·帕奇那勇敢的一跳。此外,“一次坠落”的英文是“a fall”,这里有一语双关的意味,既是诗中的一个季节——“一个秋季”,又指奔向大海的帕塞伊克河上游的“一个瀑布”——帕塞伊克瀑布。

比如第二卷中,帕特森从山顶返回,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沉思着“下降”的意义。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下降/由绝望构成/而没有完成,/意识到一种新的觉醒:/这是对绝望的/一种逆转”;“跃下(或坠下)而没有一种/语言,结巴的语言/语言已耗尽”;还有,“——上升然后下降——走向智慧/如走向绝望。/一个人在最基本的需要下/勇敢地毁掉他情绪的/顶峰——/直向底部:低贱”。

再比如第三卷:“过去在上面,未来在下方/现在倾泄而下:轰鸣,/现在的轰鸣,一种言辞——/必然是我唯一关切之物。//它们投掷,在狂喜中下落。/或有意,形成一种结果——/轰鸣,无情,见证。/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有意思的是,威廉斯还引用了一张作业清单:帕特森帕塞克轧钢厂的深井,一个以英尺为单位的刻度表格,非常直观地表明“向下”的钻探;另外,图书馆里的书本被焚烧,火焰是上升的,但威廉斯创造了一个倒置的意象:“火焰的/瀑布,一种倒置的瀑布,向上/射出语言”等等,不一而足,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者在有意识地进行着一次逆行——他要用一个向下的意象,来抗衡之前所有史诗都强调的“上升”意象,譬如《神曲》,譬如《诗章》。——他要写一部奔腾向下的现代史诗。正如在同时代众多文豪选择欧洲,而他义无反顾地坚守故土,紧贴大地,以底层的声音来构筑美国诗章那样,不能不说这种行为具有反流放(anti-exile)的深层意义(第一卷第一个短语:一种本地的骄傲,蕴含有反流放的意思)。难道,这不代表先锋的实验性吗?

3

威廉斯明确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创新的实验性诗人,要写出一种全新的美国诗歌。

他的实验性除了表现在语言上:采用美国口语和方言,形成一种新的韵律和节奏;还表现在诗歌的拼贴形式上:虽然这种形式艾略特在《荒原》中,庞德在《诗章》中也运用过,但玩得出神入化的、玩得极致的当然要数威廉斯。他将诗歌段落和散文片段拼贴在一起,两种文体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带来停顿、转变、跳跃的节奏,同时形成了全诗的肌理。其中散文片段来自文献、书信、广告、地质勘查、旧报报章、科学杂志等,涵盖了历史、地理、经济、风俗等内容,为全诗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廉斯也关注文本的视觉效果,比如词语的间距、字体大小、标点符号和表意符号的放置,以及词语拼贴的可能性,反复不断地尝试,最终把《帕特森》搞成了一首设计复杂的“图形诗”。劳埃德把《帕特森》说成“试验场”的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确实如此。

帕特森威廉斯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