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合绿色田园 带动乡村连片发展

红色文化融合绿色田园 带动乡村连片发展
2022年08月12日 00:05 新快报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醒目的红色标语、一幅幅生动的革命墙绘……走进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一抹红色风景映入眼帘。“双拥路”上的民居外墙,是鲜明亮丽的彩色墙绘,细细绘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国之重器”“崇尚英模致敬英模”“军民鱼水情”等故事,翻开上村村的红色记忆——那是革命先烈罗焕荣、战斗英雄罗华盛的故乡。

乡村振兴迈步前行,埔前镇以上村村的红色资源为起点,融合绿色田园,布局发展新篇。埔前镇是源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下称“示范带”)规划的重点区域,如今,该镇通过科学规划,依托片区现有特色产业、旅游资源,打造“蔬香田园·静谧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乡村连片发展。

深挖特色

打造“红色资源+绿色生态”教研线路

灰瓦当、红门窗,斑驳的老房古墙。推开上村村红色文化馆的大门,展板精美,让人置身百年前的革命岁月,其中罗焕荣的英勇事迹跃然眼前。

罗焕荣为上村村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工农武装军事人才。1927年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源城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小里向新快报记者介绍道,为更好利用红色资源,上村村充分挖掘罗焕荣的革命事迹,翻修其故居,命名为“上村村红色文化馆”。2021年4月,上村村红色文化馆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源城区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也在上村村传承。红色文化馆不远处,是2万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是200多户村民无偿捐献土地建起的。如今,广场已成为上村村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此外,在修建广场附近主村道“拥军路”时,村民主动拆除自家的围墙给村道让路,同意在房屋墙体上创作墙绘,记录上村村红色文化。

“这段故事是埔前镇的文化瑰宝,镇、村已经着手,依托红色文化和革命教育资源,融入周边乡村的田园风光,规划旅游路线,以红促绿,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张小里表示。

除了红色文化,埔前镇的宝藏还有绿色农耕文化,可迎八方旅客。距离上村村10分钟车程的双头村,水果博览采摘园是该村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园里种植着阳光玫瑰葡萄、无核沃柑、无花果、枇杷等多种特色水果,带动着经济合作社村民就业、乡村集体分红。来自源城区派驻的驻镇工作队利用这资源,引进研学教育机构,结合红色文化打造研学项目,让该处成为埔前镇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展示的窗口,推进农旅融合。

与此同时,各村亦在完善乡村基础,接轨镇上的发展需求。以中田村为例,新建的悠幽四小园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点,该村抓实村庄美化绿化,见缝插绿,将本来杂乱无章的菜地、果园规划整齐,并修筑临水栈道,大大提升村容村貌气质。该处与中田村其他的27个“四小园”连成风景,助力旅游观光。

产业规划

迸发“绿色”力量,为产业振兴注活力

产业发展是埔前镇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源城区,乡村振兴规划正在布局“蔬香田园·静谧山水”示范带提质建设,埔前镇的坪围村、上村村、高围村、埔前村、陂角村5个行政村,是示范带上重点区域。示范带上,除了红色文化,香菇、兰花、蔬菜、五指毛桃等种植基地纷纷迸发“绿色”力量,给埔前镇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以上村村为例,该村约20亩的菇菌基地上,建有20个标准化大棚,由村经济合作社运营。“菇菌季节里,每个大棚种植约5000根菌棒,每根菌棒至少产出1公斤香菇。”基地管理员介绍。而除了种香菇,基地里还种了草莓、圣女果等作物,在蔬果的季节,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未来,基地还将延长香菇的产业链,重点打造香菇酱的品牌,依托电商平台销售香菇酱,增加村集体经济。

而示范带上的周边乡村,亦伺机而动,抓住机遇助力乡村振兴。赤岭村里,村委通过土地整合,盘活了300亩撂荒地,带动村民奔康致富。

赤岭村党支部书记杨年辉介绍:“这300亩连片农田是埔前镇难得的资源,不少农业企业看中该农田发展前景,想商谈租赁。但村民都不愿‘一租了之’,坐享租金,而是希望跟着产业集体增收,稳岗就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效益。”为此,村委和村民代表多番考察、商量,决定实施农田托管模式,盘活这片耕地。

与河源市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案顺利通过了赤岭村经济合作联社考察,并在今年年初确定了合作意向。随后,双方成立了河源赤岭绿乡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托管起300亩耕地,种植花生,推动赤岭村产业振兴。当下,这片耕地在轮作下,灵活运用起来。前段时间,地里花生长势喜人,同时,还根据气候、天气,进行着水稻、大豆等经济作物轮种,而村民还得到托管公司传授种植技巧,全面推广作物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富民为先 众创空间 孵化农村电商新业态

“这款魔芋辣椒酱是我们跟厂家合作的,网上可以查到产地,保证正宗。”埔前镇的双头双创电子商务创业园(下称“创业园”)是广东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办公楼四楼,一家电商公司的业务员李云青在客服平台为咨询埔前镇特产的顾客解答问题。

28岁的李运青是残障人士。精准扶贫期间,正是创业园的岗位带他走出贫困,自力更生。如今,埔前镇的农产品产业稳步前行,他也瞅准机遇,在创业园吸取经验,准备开创自己的电商事业。

双头村葡萄、河源霸王花米粉、绿洲魔芋……创业园里,埔前镇农村电商行业带动产品销售,还不断孵化新业态,吸引了像李运青一般年纪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创业园里,除了农村电商,上文提到的双头村水果博览采摘园研学项目,就是从创业园孵化“出生”的。为了让创业氛围更加活跃,管理方还引入导师,为创业人士提供丰富有趣的各式创业课程,启发创业者思维,并打造平台,吸引人才回归。

张小里介绍,埔前镇培植特色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归根结底是将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富民为先,乡村发展就离不开,而未来,创业园还将继续培育更多农村实用型人才,推进‘党建+云端创富’,推进人才振兴,助力其他领域发展。”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梁美琪 / 美编:郑理文 / 校对:任倩妮

乡村振兴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