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尕66” 和它的“全职奶爸”

牦牛“尕66” 和它的“全职奶爸”
2022年08月11日 01:45 媒体滚动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种牛场,阳光遍洒草场,“尕66”俯下身子,“贪婪”地啃食着枯草,副场长殷满财在一旁为它轻轻梳理着毛发。

    “尕66”是一头野生公牦牛,它的家乡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2006年,出生不到半月,体型瘦弱、身患疾病的“尕66”迷失荒野。幸好被巡山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发现。但由于缺乏救助野牦牛的经验,各种法子试了个遍,“尕66”发烧腹泻的症状迟迟没有缓解。

    听到纯种野牦牛救助遇到困难,时任大通种牛场技术员的殷满财连夜奔赴上千公里外的可可西里将“尕66”带回种牛场。

    返程途中,殷满财一直把它搂在怀中保暖;回到种牛场,殷满财组织兽医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用牦牛奶喂养,注射药物和疫苗、领着它在草场散步……在专业治疗下,“尕66”逐渐恢复健康,殷满财也成了“尕66”的“全职奶爸”。

    “‘尕’在西北方言里是小的意思,它进场时不到20斤,引进排序是06066号,我们就叫它‘尕66’。”殷满财介绍,之后大通种牛场引进种牛编号系统,通过电脑重新排列,公牛是奇数、母牛是偶数,但“尕66 ” 的编号却一直保留到今天。

    2009年,已成年的“尕66”身高近一米八、体重700多公斤。在殷满财的安排下,它得到一份“工作”——配种繁育后代。

    20世纪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近亲繁殖,缺乏系统选育,家养牦牛品种退化严重,体型瘦小、抗病性差,死亡率高,出肉量下降。“牦牛作为牧民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出现退化、死亡等情况,意味着牧民的生产、生活将出现风险。”殷满财说。

    为改善牦牛基因,复壮牧区牦牛,殷满财和场里的科研人员绞尽脑汁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引进、驯化野牦牛,以采集精液和大面积人工授精的方式,繁育具有二分之一野牦牛血统的牦牛种群。再通过横交固定、闭锁繁育等方式确定优势性状,培育出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

    由于血统纯正、体型壮硕,“尕66”很快成为种牛场繁育配种的“中坚力量”。殷满财介绍,“在西北各地牧区里,‘尕66’人工授精繁育的后代超过9000头,采集储存的冻精4万余支,是场里功劳最大的牛‘劳模’。”

    如今,16岁的“尕66”已经步入“暮年”。看着从小养大的牦牛“孩子”,殷满财说:“今年就不给它安排‘值班’了,也让它享受下‘退休’生活。”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