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A股不想吃药

2024-12-11 21:19:0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远川研究所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大洋彼岸传来利好——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最终协议文本。

作为美国国会每年都要通过的一项重要立法,NDAA主要用于授权国防预算和军事人员的规模,以及确定国防政策和优先事项。而在最新的NDAA中,此前曾多次惊扰国内生物科技公司的元凶——《生物安全法案》并未列入,这意味着CRO企业短期内面临的海外监管压力大大减轻。

受此刺激,周一A股和H股医药板块直接大幅高开。只是还没等大家把收益捂热,医药生物指数(000808)便像过去几年演绎过无数次的一样,甫一开盘即快速走弱,当日收盘反转为下跌。

虽然自9月24日以来,市场已经一扫此前颓势,但快乐终究是他们的,医药什么也没有。

机构们眼看着行情步入“生机勃勃的垃圾股,死气沉沉的成长股和生无可恋的机构重仓股”叹息,而医药作为曾经的明星成长行业以及依然的机构重仓区,在此番锣鼓喧天里被遗忘得很彻底:

从2021年开始算起,医药生物指数已经连跌四年,其中尤以今年最为惨淡。在沪深300指数年线已经翻红并且大涨超过15%的当下,医药生物指数年内涨幅依然逼近-10%。

一涨一跌的落差之间,是无数二级投资人的血和泪。“医药女神”梦圆管理的农银汇理医疗精选基金在国庆节后第一天,因为规模过小而被清盘,倒在了狂热的牛市氛围里。

但冰火两重天中,医药行业真的便没有投资机会了吗?

无人问津时

医药板块持续四年的连绵下跌,是行业长中短期逻辑的全面坍缩。

犹记得2020年鼎盛之时,医药行业仿佛天命加身。老龄化趋势加剧引发了人们对医药长坡厚雪的期望,疫情肆虐又让医药成为无常世界里的诺亚方舟。热钱持续涌入,行业估值水涨船高,对于风头正劲的创新药公司,市场打满预期来解释估值,激情到恨不得假设所有在研管线都会成功,并采纳极为乐观的销售峰值。

雪崩开始于支付端的压力。

虽然下游需求百花齐放,但穿透到最后,总是避不开医保这个单一大客户强大的议价能力。医保灵魂砍价之下的降价幅度,让研究员们畅想的光明未来成为梦幻泡影。

CXO等创新药产业链企业因为营收在外,股价坚挺到了2021年末,却也在2022年之后被接连重锤。先是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收紧,抑制了创新药行业的活力。屋漏偏逢连夜雨,《生物安全法案》的反复又进一步打击了资金持续投入创新药产业链的信心。

与此同时,新冠受益股也开始反噬。业绩高基数、终端高库存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GDP增速稳定在5%以上的宏观环境中,医药生物成为少有的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成长性行业。

而始于2023年下半年的医药反腐,为本就孱弱的基本面和脆弱的投资人信心蒙上了一层新的不确定性。

不过,尽管基本面每况愈下,但作为曾经牛股辈出的明星行业,医药板块从来不缺抄底的勇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ETF。在基金行业被动化趋势下,医药相关ETF大扩容,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在进行越跌越买的沉浸式抄底。

以当前规模最大的华宝中证医疗ETF为例,从2020年末至今,该产品场内份额从不足6亿份,膨胀到了超过750亿份,从持有人结构来看,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基本保持了齐头并进。

2023年下半年,知名投顾大V“ETF拯救世界”也成为了“医药受害者”。从历史上看,医药生物指数从未连续下跌超过两年。遵循这个朴素的规律,在板块连续下跌的第三年,“ETF拯救世界”开始进场。

但进入了青春叛逆期的A股,这两年主要就是来告诉大家,历史是用来被打破的。

抄底大军中也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比如作为“交银三剑客”之一的何帅,在反思了自己对成长股认配置不够的不足后,2021年下半年开始转换组合思路,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医药仓位持续放大,到2023年底其前十大持仓中足足有七只医药股。

只是在行业贝塔崩坏的背景下,持筹者卖得更加坚决。

根据国盛证券统计,截止2024年三季度,非医药主动基金持有的医药仓位已经从2020年最高的15%左右下降到了5.90%,包括何帅也在进入2024年之后开始逐步收缩医药战线。

动性收缩之后,市场对创新药的估值从一个极端摆向了另一个极端:所有早期管线,要不都按不成功对待,先保守一点给个负估值;临床后期管线,普遍给零估值;已上市管线,普遍按医保砍价到微利对待。

已被锤老实的投研们主打一个只要预期足够低,就不怕黑天鹅打击。

抄底医药的人则普遍遍体鳞伤——“ETF拯救世界”被吐槽到一度关闭微博评论区,尽管医药只是其投资组合中少有的亏损品种。

柳暗花明处

2022年12月至今,美股公司SMMT股价从最低点的0.66美元一路狂飙,今年9月份股价一度达到33.89美元,区间涨幅50倍,而背后原因仅仅是获得了康方生物临床产品AK112的海外授权.

作为对比,港股通标的康方生物期间股价仅仅翻了一倍,目前市值仍然不及股价较高点已经接近腰斩的SMMT。

而这还不是个例。

最近两年,国内创新药liscence-out项目持续增加,但市场始终反响平平。

大洋彼岸的医药巨头们躺在加州的海滩上,晒着太阳便从中国最好的创新药项目中共享人才红利,而国内创新药企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也无法用太高的回报来反哺持续直面风险的热忱。

这背后是流动性衰减后市场定价能力的滑坡。从常识角度出发, 市场终有修复的能力。只是从坏变好的过程里,所有人都先必然熬过一个时点,叫做“最坏的时侯已经过去”。

事实上,在悲观到了“无人问津行业利好”之后,医药也确实出现了边际改善的曙光。

比如支付端,虽然从长期来看,医保控费的压力不可逆,但这并不意味整个支付端便毫无希望,至少商业健康险正在成为改善的慢变量。在2014到2023年的十年间,商业健康险增长势头迅猛,赔付规模年复合增速达到了23.5%,远远高于同期的医保赔付增速。

与此同时,医保谈判降价也接近被市场充分定价,虽然现在大家看到利好的第一反应还是高开先跑为敬,但至少对降价幅度也相对脱敏。

市场最关心的创新药产业链,在《生物安全法案》未被列入NDAA之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海外监管的压力。而美联储重新进入降息周期则有望让下游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更何况国内还有《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政策扶持。

而短期来看,新冠导致的高库存和业绩高基数,也接近消化尾声。2024年以来,医药制造业的收入增速逐步向上。

更重要的是,在医药长坡厚雪的信仰阶段性破灭之后,陷入悲观情绪的投资人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医药行业并非完全由需求驱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供给。毕竟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只有少部分疾病有治疗方案,医药行业更普遍的矛盾是大量的疾病无药可治。

需求始终存在,当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之后,往往能够解锁新的市场空间。比如2019年开始的医药主升浪行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广谱抗癌药PD-1横空出世,开创了肿瘤免疫疗法的新时代,并引发了行业整整四年的研发热潮。

而经过几年的沉寂,从2023年以来,行业已经有多个创新方向涌现,比如去年被市场热炒甚至火出圈的减肥药、老年痴呆、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和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等。

虽然现在是星星之火,但未必不能形成燎原之势。只是在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式微,市场更关注宏观叙事的背景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个贝塔不再耀眼的行业里“翻石头”呢?

从高光时刻毫无抵抗的滑入低谷,并逐渐被市场遗弃,医药行业并不是孤例。

2024年之后没有人可以笃定地说,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连续跌过这么长时间,所以未来一定会涨。但是因创新推动的变革,要经历萌芽到泡沫到幻灭,然后再慢慢恢复,再走向成熟,则是刻在人性里的底层规律。

做成长股的投资人大多都对Gartner曲线不陌生,也都熟知在一轮价值毁灭之后,能东山再起的永远只是结构性的“少数”。

在可见的未来,即使行业终会见底,但恢复期的斜率和峰值恐怕都不可再与盛世同日而语。而越来越垂直的细分领域和专业门槛,也在有形无形中抬高了超额认知的成本。

2020年那样泛滥的流动性几乎不可能再现,即使行业苦尽甘来,曾经阿猫阿狗都一起疯狂“喝酒吃药”的日子也注定回不去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