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远川研究所
享乐 or 牛马 厂二代
是日,在新天地烤肉,偶闻邻桌女子说起她羡慕自己的朋友,住市中心、不上班、家里有厂。还补了一句,“不过她有在找工作”。坐她对面的男子呵了一声,假装找工作吧。我心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和我身边的人,原来像我们这样的所谓“厂二代”,在上海还真不少。
反观身边的朋友,这些厂二代中,就有人曾在NGO拿最低薪资,只为五险一金留在上海。有人宁愿在大厂996也不愿回到工厂。当然更多的就是在上海做品牌主理人,是虚名还是实干,不一而足。
我还和朋友说,留学根本不利于接班,因为它只是娇惯了你的品味而已。他说,是啊,接班等于进入劳改营,存心想接班的就该念技校。话是夸张了,但我们最后可能真成了这样的人——既要西方式的自由,又要东方式的照管。
我们看到,“厂二代”这个标签越来越频繁地在社交平台上被提起,其实这就是他们不愿意躺平的实证。
如今炫富讨人嫌,那就扮牛马。多数帖子主打卖惨,95后、00后纷纷顶着一张幼态脸拍摄在厂里干活、送货的视频,标题为“又是在厂里当牛马的一天”。此外,还有留学多年回厂接班、千万不要嫁给厂二代等话题,旨在制造反差感。
如此卖力打造线上人设,多半还是想引流,能拉来订单提高知名度最好,若是没有,等到来了看客共情他羡慕他,心理得到一丝安慰的同时还能跟爸妈显摆,自己也没闲着。
真的能躺平吗?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身穿白袍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手中的木槌“啪”一声落下,标志着中国加入WTO。
这声啪响越过沙漠与海湾,穿过雪山与江河,传导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结果就是——一家家工厂拔地而起,一个个港口堆满送往全球的集装箱。在“入世”后的多年以来,中国全面承接中低端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迎来迅猛发展的黄金二十年,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股风潮在我家引起的波澜就是,我父母也开办了工厂。我仿佛看到,三十岁出头的父亲站在近20亩的土地上,规划着他理想中的花园厂房。起初的订单来自于我姑姑在上海创业成立的外贸公司。于是,幼时的我目睹着圣诞袜、圣诞树吊饰、万圣节风筒这些小玩意儿被封箱、打包进货柜,被载着在夕阳里远远地开出去,后来箱子里又变成了宠物水碗、宠物玩具,和你多年以后在欧美超市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今天想来,那时候创业的父母比我现在大不了几岁,却每个月都要支付几百人的薪水,其实是相当了不起的事,而我现在只会每天看看书、写几笔字。
我很少直书自己的经历,提起这些,只是因为我也是众多厂二代的缩影之一。三年前,我写过《江浙沪海归废物》这篇文章,描绘了在世俗价值评判里一无是处却有自己精神世界的年轻人。当时觉得既然有物质基础,那我们这一代应该喜欢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但今天,我发现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你当然可以干喜欢的事,只要你付得起代价。
这个代价是你能心无旁骛地深耕在一个领域,能像西西弗把石头推上山那样日复一日地苦行,抵达尚且看不到头的山顶。
这个代价也是接受边缘化。在逃脱了接班的责任后,也失去了权力,在你达成自身的成就前,没有人会高看你一眼,你也失去了在江湖里迎来送往的筹码。
因此,尽管你不接班,躺平都不是一个真正的选项。归根结底,人需要用事业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很多混迹于上海的厂二代看似富贵闲人,外人看来也很羡慕这种生活状态,但这些人其实一直没有得到父辈真正的认可。
而对于自主接班或被动接班的厂二代来说,在如今出海机会勃发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躺平。近年来,光鲜行业褪去皇帝的外衣,反而趁着出海热潮,制造业又成为了牌桌上的主角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多图)
厂二代的未来在哪里?
那些抓住机会的厂二代,通过出海逐渐赢得了父辈的认可,也在海外求学与回归工厂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
他们中有在坦桑尼亚开了40多个档口、还做了二手服装电商平台的,有在乌兹别克斯坦“先订单后建厂”的,有95后在西非开包装印刷厂结交到政府高层的。这类中国制造业在新兴国家出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如《置身事内》的作者兰小欢教授所言,如今的中国式出海与1990年代的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年日本的大企业出海了,年轻人没有跟上。但中国这一波出海浪潮,将有大量的年轻人随之出走。因为那些新兴市场国家缺乏经验、人才和效率,而这正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机会。
这是真正属于中国的“新大航海时代”,年轻的厂二代们将把家族业务带向海外,在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