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金玙璠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2022年的双11落下帷幕,有一个品类坐上了过山车,它是智能家居。
双11大促活动的第一个晚上,多个智能家居品牌公布了销冠战报。但双11刚过,一些“爆款”商品就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
智能家居做的是懒人生意,但如果“懒人”觉得这个产品太“费事”,转手倒是很勤快。
这些被转手“换钱”的宝贝中,有大家都有耳闻的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智能窗帘、智能网关、主机……
前者,是“智能单品”;后者,则涉及到厂商们描述的智能生活升级版,“全屋智能”的设备。
当你出门后,经常担心门没锁、电器没关。当你回家时,希望能提前打开灯、空调。在厂商的宣传中,只要装上智能家居,原来那些繁琐的操作就可以一次性解决。而且,之前全屋智能要十多万一套,现在“降价”到一两万一套,让很多用户在新装房子或改造旧居时动心。
可智能单品的品牌、设备、价位的选择很多,全屋智能还涉及到平台、协议、控制方式、前装还是后装、有线还是无线,不仅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就连资深从业者描述这个行业时,也难免用“乱”和“难”来形容。
大乱斗的智能家居赛道,因为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正吸引着互联网和科技巨头、传统家电厂商、创业新势力三大门派入局。但真正的智能家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有智能家居从业者总结,传统家电厂商推出的是“伪智能”,科技企业和创业新势力拿出的是“弱智能”。“今天,这些由用户买单,明天,用户就更难为全屋智能下单。”
被嫌弃的智能家居单品
住在北京的江梓睿曾转卖过一款扫地机器人,最近她正转手一款智能窗帘。不少消费者像她一样,是从智能家居单品开始,然后慢慢尝试小范围的智能家居场景。
在智能家居行业内,这代表了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单品阶段,比较典型的是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使用场景单一的智能音箱。到第二阶段,发展出小范围的智能家居场景,例如,厨房中,燃气灶与油烟机之间的设备联动,卧室里,用智能音箱控制窗帘、空调、空气净化器。
进化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全屋智能,也被叫作全宅智能。
不过,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智能”家居,都难免遭到消费者的嫌弃。
先来看二手交易平台中的“常客”,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这些都属于第一阶段的单品。
湖北的木子花两千元入手了一款扫地机器人,她总结的槽点有,经常找不到充电器、扫地时掉渣、地面有地毯会扫不动或者尘盒掉出来,刚开始扫必须把充电器拿走不然就会绕线。
江梓睿觉得,智能马桶也是被高估的。她以3500元左右购入的一款智能马桶,一开始可以正常使用,没多久开始失灵,不能自动翻盖、座圈不能加热。询问客服后,她才知道这款智能马桶的防水等级比较低,是机芯进水导致功能失灵。
智能家居资深从业者杨震对深燃补充道,智能马桶、扫地机器人,都属于独立使用就能给用户提升体验感的单品,因此也相对普及。当前的很多“槽点”,是受限于行业发展前期、成本高昂而导致的问题。拿扫地机器人举例来说,上面的传感器原来很贵,现在随着技术发展,传感器价格被打下来了,一些“槽点”在加入传感器后就能得以解决。
同样被“嫌弃”的,还有各类具备联网功能的家电,例如,智能洗衣机、智能微波炉、智能冰箱等。在某智能家居品牌相关负责人齐旭亮看来,这种家电很难通过产品本身划分出,是智能家居的第一还是第二阶段,主要看产品是单一使用,还是在某一场景下与其他设备联动使用。
一部分消费者对深燃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家电都是联网的智能产品,选择性少,价格也不高,才购买的。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是想感受下老牌家电巨头的智能家居。
住在广州的黄岚岚花四万多购买了某传统家电品牌的洗烘一体机、感应油烟机。她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好用,纯粹是智商税”。
价格上万、自称AI智控的洗烘一体机,智能体验在于,可以在手机APP上选择不同的洗法,等它烘干后会有提示。油烟机的智能在于,安装了两个感应器,做饭时可以挥手感应,在黄岚岚看来,“这依然是手控而非智能,和按键开启油烟机没有本质差别”。
“这类典型的智能家电还有带屏幕的冰箱、带屏幕的扫地机”,杨震总结,核心是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智能反而把体验复杂化,实际上是伪智能,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吻合。在他看来,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胜在消费者中有一定品牌认知,但问题在于,以“卖家电”的逻辑做智能家居,布局的也是厨房、卫浴这些它们过去擅长的区域场景。
“购买的不同品牌的家电,都需要下载各自对应的APP,互相之间不能联动,体验感很割裂。”江梓睿对深燃说。
真正的全屋智能,离我们还很远
如果说传统家电厂商的智能家居是“封闭”的,那么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创业新势力主打的概念就是“开放”。其中的主要玩家包括互联网公司,如阿里、百度,科技企业,如小米和华为,以及创业新势力,如Aqara绿米、涂鸦智能、欧瑞博等。它们的方向已从推重点产品、向全屋智能倾斜,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阶段。
在IDC的预测数据中,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全屋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但这些厂商提供的全屋智能方案,真的足够智能吗?在杨震看来,很多方案还停留在半成品的“弱智能”,“(一些厂商)在简单化、高利润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前提是,全屋智能是一项极其个性化的服务。即便是同样户型和面积的房子,也会因为养不养宠物、有没有老人小孩,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整体的设计方案和使用的设备因人而异,进而导致控制方式不同、前装或后装、有线或无线,最终的价格差异非常大。
据杨震介绍,一般的全屋智能,包括灯控(控制灯的开和关)、灯光(指可调色温、亮度、颜色的灯具)、遮阳(包括智能窗帘)、安防(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影音(包括智能音箱)五大系统,再加上智能家电,共六大部分。
他的经验是,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做除了智能家电外的五大系统,价格少则一万多,多则五六万。不过,一套全屋智能具体要花多少钱,看需求、也看预算。他遇到的非常重视安防的客户,会在100平方的房子内,放置5个漏水报警器,也服务过预算充足,要求加上中央空调控制、地暖控制等的70岁老人。
这门生意的水很深,而且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懂里面的门道,难免给了厂商一定的操作空间。
“比如,明明可以用更便宜的传感器来控制,但大部分厂商依然在教育用户使用更贵的面板和中控屏;再比如,夸大了价位更高、利润也更高的有线智能家居。”杨震介绍,对于厂商来说,面板和中控屏、有线智能家居,部署难度更低,销售额和利润更高。
先来看面板和中控屏。近日,深燃探访了位于北京的多家智能家居品牌店。在销售们的介绍中,面板和中控屏是控制中枢,不可或缺,单个面板和中控屏的价格在一千到两千元之间。
不过,杨震强调,全屋智能的核心是整套联动的系统,而非某个单一的设备,控制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有多个选项。其一是智能音箱、也就是语音系统,其二是手机、无线面板,它们都属于移动终端,其三是传感器,这属于感应终端,其四才是面板、中控屏,这算是固定位置的终端。
这几种控制方式中,他认为,最智能的是语音、传感器或是定时等形式,相比之下,面板、中控屏及手机都算是“弱智能”。
打个比方,部分厂商主推的情景面板中,都会有离家模式。用户需要走到面板或中控屏前,按下离家模式,再锁门,这相当于两步。如果手机控制,需要解锁手机、点开APP、选择模式或找到设备再控制,需要的也不止一步。而更智能的控制方式是智能门锁或传感器,用户直接将智能门锁反琐,或是传感器感应到用户离家,一步就可以完成,家里该关的电器、电源都会关掉。
“如果再不放心,拿出手机点进APP就可以检查家中设备的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在他看来,用人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做出一些相对复杂的自动化指令,能极大地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感受;而手机操作的必要性,体现在用户离家情况下的远程查看和操控。
再来看有线智能家居。在深燃探店过程中,一些厂商主推的就是有线智能家居,听起来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稳定性更强。
但齐旭亮不这么看,杨震补充道,反倒是有线智能的性价比较低。
无线智能大部分的命令通过云端服务器上传下达,而有线智能的指令集成在一个主机箱里,相比而言更稳定。但这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年已经推出的小米中枢网关、即将面世的Aqara绿米M3中枢网关,都可以把指令本地化。也就是说,有线智能的稳定性已经没有绝对优势。
杨震把有线智能家居和无线智能家居,类比成固定电话和手机,即使固定电话的信号更好、通话质量更高,手机也会是主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0.5秒级别的延迟基本察觉不到。据他介绍,有线和无线的区别,在于传输协议,比如有线智能用的是PLC、433等,而无线智能用的是蓝牙Mesh或者是Zigbee。
目前,有线智能家居的价格普遍更高,因为它需要在前装模式下进行,也就是在一个新的房子装修前部署,需要主机箱、额外布线,整体施工费用较高,起步价要3万元。黄岚岚家里的全屋智能,选择的是Aqara绿米的前装模式,一套下来总共5万多元。
厂商乱斗,谁会买单?
虽然我们把三个阶段的智能家居分开而论,但不论是不同阶段,还是各大门派,在渗透率较低的消费级智能家居市场里,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早早“发车”的智能家居单品,目前在国内一些细分赛道中已经形成市场格局。据CIC灼识咨询经理董晓雅介绍,在扫地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头部玩家为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紧跟其后;智能音箱赛道由阿里、百度、小米主导。
但步入智能家居场景的传统家电厂商,向全屋智能倾斜的科技企业及创业新势力,整体还在一片“乱”战中。摆在它们面前共同的难题是,用户买单难。在体验、价格、对隐私和安全存在担忧之外,生态丰富度也是一部分用户表示冷静观望的因素。
杨震对深燃表示,做智能家居,首先是选定平台,选择标准是,现有平台的设备够不够多,安装后,在软硬件方面有没有升级的空间;其次才是选择加入这一平台的产品和品牌。就像买智能手机一样,需要先选系统,是用安卓系统还是iOS系统,一般来说,越有影响力的平台,加入的品牌就越多。
目前常见的智能家居平台,有小米的米家、华为的HiLink、Aqara绿米的AqaraHome、苹果的Homekit等。其中的小米和华为,从一开始就在搭生态、建标准;Aqara绿米和涂鸦智能等,虽入局全屋智能较早,但基本是靠自身的研发实力在建生态,丰富性相对较差。
据杨震介绍,目前无论是哪个生态,跨品牌、跨品类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操作,都存在一定障碍,行业对统一标准协议的呼声越来越高。
CSA联盟(连接标准联盟)对外开放的Matter标准,被许多人寄予厚望。但他提醒,亚马逊、苹果、谷歌、三星等一众厂商都表示加入,但最终,消费者恐怕仍需要安装多款APP去控制。他打了个比方,就像许多手机厂商都使用的是安卓系统,但还会定制各自的系统。
从这个维度看,科技企业似乎具有绝对优势。但杨震认为,全屋智能目前最大的市场障碍,不在生态,而是厂商自身、以及专业化人才的缺乏。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智能家居落地的最后一步,关系到目前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
“厂商把智能家居简单化、将半成品的智能家居当作很多高科技的卖点,但用户体验后发现,动辄几万的全屋智能,并没有真正让生活变得多么智能化,很难买单。”他表示。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通常被分为网联化、场景化、感知化和自主化四个阶段。不止一位从业者提到,主流厂商处在前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厂商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强调设备联网、用开关控制。
最令厂商头疼的,恐怕是缺乏专业化人才,“大学没这个专业,消费级智能家居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据杨震观察,重点缺的是,面向消费者的门店销售及服务人员。
主流厂商都在加速全屋智能的线下体验店布局。不过,他告诉深燃,智能家居有非常强的家居建材属性,但主流厂商普遍是用3C数码的业务逻辑做业务。门店销售、方案设计等人员,虽然都是在经过品牌的一整套培训后“上岗”,但绝大多数人员缺乏实操经验,也没有家居建材经验,厂商怎么教就怎么做,对智能家居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深燃探店时,多位消费者表示,经过门店销售的介绍后,依然不能理解全屋智能的运行逻辑。有消费者提到,抱着好奇的心态到线下门店咨询,但被销售表现出的专业度劝退了,“我的很多疑问,销售解答不了”。
即便是已经下单的用户,也表示体验和预期有落差。据江梓睿介绍,当初是被官方的广告画面打动,使用后的感受是,真正的全屋智能家居还言之过早。
*题图及文中未标注配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江梓睿、齐旭亮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