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媚:儿童是离艺术最近的人

艾媚:儿童是离艺术最近的人
2022年05月29日 00:07 新快报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

艾媚,一个从自己少年时代开始,就对自身、对世界开始探究本质的人;一个自生育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更加关注生命成长的人——几年前,告别了互联网大厂优渥工作,开始了以艺术去追索生命意义的事业。“我想借用泥巴、颜料等工具,去促进孩子的内在成长。艺术是服务于人的。” 一堂教育工作室负责人艾媚,近日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专访时,阐述了她的教育理念。

玩泥巴的恐惧与快乐

在艾媚的艺术课堂上,记者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房间。房间四壁肆意涂鸦,中间几张矮桌子上,还有孩子玩泥巴留下的不规则螺旋痕迹。

“儿童是离艺术最近的人,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在早期发展中,儿童自发的活动便具有艺术的特质。艺术活动以一种非逻辑的、非线性的形式作用于儿童,调动起感知的、情感的、直觉的、认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平衡和整合儿童的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艾媚说。

“玩泥”,是她研发的艺术课程,从触觉和视觉进入,调动参与者的记忆和创意。记者亲自体验了一下,这是来自景德镇的高岭土,微凉细腻,捏于手中轻轻用力,有一种全方位的掌控和不可知的倾泻,从掌心漫溢到指缝,似乎是被拘束和求放任的矛盾混合——这是相当个人的体验。

而对于这个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儿童们来说,艾媚直言,有的孩子乐在其中,有的孩子则会很害怕,很抗拒这种黏糊糊的感觉。“因为这其实调动了他的某些被压抑、被批判的记忆。比如被灌输说泥巴很脏,从前在玩耍的时候被狠狠惩罚过。又比如在更多的方面其实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的角色是观察和引导。看着他们和泥巴玩的态度,是他们内在的外在呈现,我就能看到一个孩子,他是内在饱满的,还是曾受创伤的。通过玩泥的媒介,我去帮父母看到他们孩子隐藏的真实一面。”

肌肤相触,能直接激活一个人的感觉系统。泥巴就是触动的开关。“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有的人生气、回避、否认、对抗,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艺术媒介,帮孩子调节回来。你很难受是吗?那就在彩泥的无规则捏造和玩耍中,宣泄、释放,把难受的感觉重新变成能接受的感觉。”

“泥巴是媒介,孩子是人,孩子才是这个课的作品。”

玩泥的过程,孩子会把他的所有呈现出来,从而让老师、让家长看到——而看到,则是一切美好改变的开始。

“孩子去画画不是为了画画”

玩泥,和绘画,是艾媚在进行儿童教育时候的两大主要方式。这两者其实都是调动了所有的感官体验。而在后者,她更倾向于培养对视觉传达的思维的掌握。“艺术鉴赏在一堂的艺术课上占比很大,非常注重培养视觉思维策略,带着孩子观察作品的细节,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符号和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掌握视觉传达的思维。就是,如何观看,如何表达。”

“艺术是媒介。孩子六岁以前是感知阶段,尤其三岁之前,作画时没有意图,只为表达感受。所以过早的系统训练会让孩子失去宝贵的天然‘财富’。让他在画纸上的自由体验多了,就会自然形成表征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去画画不是为了画画,而是为了整合他的生活,记录他的感受。所以上课时,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给到强烈的鼓励,和孩子直接有情感关联。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实现技能的迁移,而更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脚手架’的角色,就是支撑、启发和陪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