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人群实感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试图抛开“设想”,了解百分百远程办公模式下的职场人实际体验。
共有3,318位近一个月内(3月22日-4月22日)完全进行远程办公的职场人士参与本次调查,女性占比58.8%。90后占比最高,达45.8%,其次为95后(22.8%)和85后(12.5%)。主要涵盖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基金/证券/期货/投资、银行、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汽车/零配件、医药/生物工程、教育/培训/院校等行业。接近半数来自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各占19.9%和16.3%。
《报告》主要调查结论:
-65.8%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下的日均工作时长不同程度的“被延长”;
-超过四成受访者在远程办公期间需要每日进行2次及以上的工作汇报;
-分别有40.1%、45.0%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增加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选一时,56.4%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办公模式;
-48.6%的受访者倾向每周远程办公1-2天的混合办公模式;
超六成存在远程办公工时延长现象
前程无忧早前的相关调查显示,后疫情时代,仍允许员工持续性远程办公的企业不足两成,较2020新冠疫情峰值期间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只是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应急性/辅助性的工作模式。
在背景下,《报告》显示,相较传统办公,65.8%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下的日均工作时长不同程度的“被延长”。其中,日均工作时长延长1-2小时的占比26.9%,日均工作时长延长0.5-1小时的占比21.1%,日均工作时长延长2-3小时的占比12.3%。但也有20.6%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下的日均工作时长与传统办公时一致,甚至另有一成多的表示远程办公下的日均工作时长较传统办公还有缩短。
朝九晚五的界限被打破
“好消息是朝九晚五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坏消息同样是朝九晚五的界限被打破”,《报告》显示,四成受访者在远程办公期间日均在线打卡2次,日均在线打卡3次及以上的占到15.2%。同时,超过四成受访者需要每日进行2次及以上的工作汇报,高于每日进行1次工作汇报的人群占比(39.4%)。远程办公似乎模糊了工作任务的优先级设定,不在同一空间内的办公模式使得半数以上的企业/部门提高了员工的打卡及汇报频率。
此外,尽管市面上诸如腾讯会议、腾讯文档、钉钉、飞书、ZOOM等远程办公软件品类繁多,但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仍会在远程办公过程中使用到私人微信(非企业微信),这也导致了工作与生活界限的模糊。18.8%的受访者仅驻留在各类远程办公软件上的时长就到达到每日2-3小时,12.3%的在每日3-4小时,9.4%的在每日4-5小时。
来自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期货/投资、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受访者在Q&A访谈中表示,超过半数的电话、会议、群组都是被临时发起的,计划外的临时性项目让员工有随时候命的感觉。前程无忧此前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同样显示,84.7%的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这一现象在因疫情反复而远程办公的职场人群中更甚。
混合办公或是更优解
《报告》显示,40.1%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增加了工作压力,45.0%的认为远程办公降低了工作效率,30.0%的认为远程办公降低了企业软性福利水平,这三项统计中,受访者对于远程办公的负面评价占比均高出正面评价8-15个百分点不等。受访者分别在“工作家庭边界模糊”(46.8%)、“团队协作效果差”(40.3%)、“工作信息效性不足,容易滞后”(38.5%)、“远参与感和企业归属感降低”(36.9%)等方面对远程办公提出了质疑。
当被要求从传统办公与远程办公中二选一时,56.4%的受访者选择了前者。48.6%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每周远程办公1-2天的混合办公模式。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国内现有企业体制、工作模式下,企业管理者仍欠缺相对应的管理技巧,过度的远程办公也难以维系个人与上级、个人与同事、个人与客户间的现有职场文化。Z时代受访者也在Q&A访谈中表示,由于处于职业生涯早期,过早过长的远程办公时间会使他们体难以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失去了亲自体验项目、建立人际关系和参加线下组织活动的机会,从而产生职业的“模糊感”。
《报告》认为灵活性是远程办公的显著特征,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办公,具有运营成本更低、数字化办公程度更高、员工流失率更低等方面优势。但至今为止,我们所见的远程办公,多半还是在疫情下的妥协。就现阶段来看,远程办公还是会给企业和员工的生产效率带来部分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各行业和企业仍在努力适应新冠疫情催生的远程办公模式的过程中。作为将长期存在的工作模式,远程办公方式仍有待调整升级,如何消除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如何保障远程办公员工的薪酬福利、如何打造紧密联系的社区来提升员工归属感,均将成为企业需解决的议题。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