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2022年01月01日 01:23 媒体滚动

  来源:得到

  2021年12月31日20:30,五粮液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

  罗胖曾发下大愿望: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今年是第七场,也是最特殊的一场,罗胖面对12000个空座位,用53个好故事,为你讲述“原来还能这么干”。

  以下是跨年演讲全文稿,与你分享。

  开场

  欢迎回来,时间的朋友。

  我在成都,你在哪里?欢迎你们!

  今年是“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第7场,也是倒数第14场。

  跟往年不同,因为疫情,我得独自面对12000个空座位,完成这场演讲。那今年咱们就换个讲法吧。

  回到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场景:我是你的一个朋友,一整年出门在外。年末的最后几个小时,回到村里,大家一起坐坐,讲讲这一年我在外面听到遇到的故事。

  时间很紧,我们开始。

  第一部分

  [1]行就行,不行还能怎么办?

  昆明有一个小伙子,他叫徐伟,开着一家淘宝店。

  两年前,他28岁,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一家子都挺高兴。

  这个孩子半岁的时候,查出来了一种病,一种基因缺陷带来的罕见病,身体没办法吸收铜离子。医生说,得这种病的孩子,三岁前的死亡率,接近100%。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幸。

  设身处地想,为人父母的人,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是悲伤绝望?还是倾家荡产四处求医?或者找各种偏方?我估计很多人能做到。

  但是,徐伟面对的情况更难,这种病没有能根治的药物。就连缓解症状的药,国内市场上目前也还没有。

  所以,徐伟走上了一条我万万想不到的路。

  他决定,自己来研制。

  这是他家里的杂物间,里面堆满了土法上马的研发设备。

  他要攻克的难题是这些:

  看到这些专业名词,反正像我这样的文科生,只能跪了。

  这条路太难了。要知道,这位徐伟还不是什么理工科高知,他只有高中学历,没有生物医药的相关知识。而他居然就走上了这条让人望而生畏的路。

  两年来,徐伟不断想办法,他每前进一小步,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包括专业机构来帮他。目前,孩子的病情已经有了缓解。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当然,这场搏斗还在进行中,比如孩子还需要基因治疗。这是一个难度上了几个数量级的任务,绝不是徐伟在自家的简陋实验室里能完成的了。所以如果你刚好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资源,请联系徐伟,帮他一起想想办法。历史上,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就是这样由患者推动,由专业机构接力,共同完成的。

  除了恳请大家的帮忙,我还想说:徐伟,敬你是条汉子!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你作何感想?这是愚公移山?是精卫填海?还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这种不信邪的精神在今天的回响?

  但是你发现没有?徐伟不仅是不信邪,不仅有一股子冲天的豪气,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凭热情蛮干,他是真的去查科学论文,到处去请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记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

  但是,如果徐伟来说这句话,他一定会说:“要想移山,既要有意志,也要有推土机。”

  在徐伟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他是两头都有。他既依靠父爱如山的个人意志,也依靠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那台推土机。

  他把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往前推进了一小步,具有了当代意义。

  我知道,2021年,很多人都过得不容易。

  这一年,我们都浸泡在这些词的环境里。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有点慌。

  不光是你慌,其实我也慌。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跨年演讲,第一次没有现场观众。我面前的12000个座位,全都空着。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距离跨年只剩90个小时了。

  幸亏多年以前看电影,有一句台词,我记到了今天:“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既然来都来了,还是那句话:“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空场演讲的难题是,没有互动的对象,无法感知观众的情绪。

  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我对面的音乐导演飞羽老师,已经陪着跨年演讲五年了。

  今天,我邀请他把键盘乐器搬到了场中央,就坐在我对面。一张琴,两个人,待知音,这个意象多好。

  飞羽老师身边的那些大熊猫玩偶,就代表我们所有的观众来到了现场。

  眼前这个场景,我把大唐诗人李贺的诗改了几个字:

  飞羽老师就是我想到的那个办法。

  让我们一起,见证今天晚上的那个主题:“原来,还能这么干!”

  你也可以倒上一杯酒,或者是泡上一壶茶,遇到心有所感的人和事,你可以举杯敬他,也敬自己心里这点触动。

  在大屏幕上,会有一个滚动数字。当它倒数到了1的时候,故事也就讲完了。而那个时候,已经是2022年的第一天。

  那个时刻,我们这群人就可以带着一兜子的实干办法,迎接它。

  [2]四毛三的物业费真的能挣钱吗?

  下面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小区里发生的。这个小区,就离北京最繁华的CBD三站地。

  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不错,居民满意度很高,在北京有点名气。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价格。你猜猜,这小区的物业费得多少钱?我先给你一个参考:全国大中城市小区物业费的收费平均数是每个月每平米2块钱左右;这个叫劲松北里的小区,距离北京的CBD这么近,那是什么房价水平?但这里的物业费只有0.43元,全国平均值的1/5。

  没错。你算算:一套50平方米的单元房,一个月只交21.5元,一年258元。

  那为什么这么便宜呢?因为不能贵。

  这里就是中国城市很常见的那种居民区。一般建成于三四十年前,那时候人们喜气洋洋住上了单元房;但现在,居民老了,小区旧了,成了大家说的——“老破小”。

  今年,我听说一家公司就专门做这种小区的物业改造和服务,好奇心就上来了。我不要听好人好事,我想搞清楚的是:这能挣钱吗?

  这家公司叫愿景。

  我替它算算账。收入,就是0.43元的物业费,再加上一些停车费,一些闲置空间改造后的商业租金;但投入呢,是动不动就几千万元的改造费用。据说十年才能回本。

  你可以判断一下,十年才能回本的生意能干吗?即使能干,又能有多大发展前途?

  愿景的董事长陶红兵说,“确实可以挣到钱,也可以做大。就是慢点。”

  0.43元的物业费,就不能请那么多专职清洁工了。在北京雇一个清洁工,月工资起码得三四千块,20万平米的小区,大概需要20个人,那每个月就是六到八万元的人工成本。请不起。

  怎么办呢?

  愿景发现,这种老社区里不是有不少捡纸壳、捡矿泉水瓶的人吗?他们有些就是附近上岁数的居民,子女反对他们干这个,换不了几个钱还没面子。可是没办法,这属于一种“生活方式”,人人都需要点儿事儿干啊。他们不光捡,还闹矛盾、抢地盘,给小区治安增加了不少负担。

  愿景把他们给组织了起来,解决了小区清洁工的问题,分五步:

  第一,先分地盘,这三栋楼的纸壳子、矿泉水瓶归你捡,那三栋楼的归他收,每个人把片区的卫生包了。这下,他们的责任感有了:这是我的地盘啊!

  第二,每个人发一件工作服,背后写上“社区清洁志愿者”。这下,荣誉感有了——志愿者,正经事!子女们也不那么反对了。

  第三,专门在楼下给他们搭了小棚子,他们在垃圾里扒拉出来的纸壳子有地方放了。这下,主场感也有了。

  第四,不光要把楼前楼后的卫生搞好,还要负责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下,工作的价值感又上升了。

  第五,每人每月再给发500块津贴。这下,收入也提高了。

  0.43元的物业费,还能把社区的清洁搞好,谜底就这么简单。

  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们来复个盘。按传统思路,解决一个小区的清洁问题,那就是花钱、堆资源。有钱就有办法,没钱就没办法。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堆资源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道路。还是那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让更多的人,甚至让自己用户之外的人,比如说这些捡垃圾的人过得更好,这本身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3]怎么收老破小社区的停车费?

  继续说发生在劲松小区里的故事。

  物业公司的一个收入来源是停车费,但是不好收。

  你别忘了这里曾经是个“老破小”,车主过去都是直接乱停乱放,根本不交费。现在车有人管了,环境规范了,但是到收费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容易和住户起冲突了。

  那怎么办?

  愿景的想法是,雇外地小伙儿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工资高,而且也收不上来。但请北京大爷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没问题啊!

  小区里那些刚退休的北京大爷,刚退休回家,浑身都是劲儿,也浑身都不得劲,正琢磨着去哪儿找点儿事儿干呢。给他们发个红袖箍,去管停车收费的事。

  怎么管这些北京大爷呢?北京大妈,一个大妈管理一帮大爷,效果好着呢。

  然后,每个人每月再发点辛苦费。大家都满意。

  你看,还是刚才说的那个思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成本下来了,受益的人多了,4毛3分钱的物业费也能干了。

  你看,做事都需要资源,但是资源可能不是我们原来想的那样。

  我们经常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4]未来的好公司究竟什么样?

  说到拆墙,我还有一个故事。

  一般的小区都是由物业维护树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其实也是我们观念里的一堵墙。

  愿景把小区里的一些树换成果树,请居民自己来认养,到了秋天,结的果子就归认养的人。那你想,主人伺候树不比园丁更精心?“这是我孙子吃的果子,不能让人给糟蹋了”,会天天到楼下转悠。有盼头、多活动,对老人的健康也好。

  然后,每个周五小区里还放电影。这除了能丰富文化生活,也是为了让居民多下楼来活动活动;社区里走动的人一多,大家就熟悉了,互动就多了,来小区租铺面、做生意的商户也跟着多起来了,商铺的租金也就可以高一点了。

  愿景这么一重组运营逻辑,拆掉旧墙,这盘棋就活了。

  我特别不想给你留下两个印象:

  第一,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表扬稿。第二,这是一个精明生意人的如意算盘。

  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未来的好公司,该是什么样子?

  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它们光环褪色,魅力大减。过去,它们可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目标、创业者奋斗的标杆啊。

  但这一年,更高、更快、更强,不再天然带来赞誉,甚至“一家独大”正在被全社会警惕。

  你要是说,“好企业的样子,因为要为人民服务,所以就不能挣钱;因为不能搞垄断,所以就不能长大。”这个很难说服人。

  我们刚才讲的愿景公司,可不是小生意。现在,他们在全国签约管理的老旧小区已经有2.1亿平米,预计服务700万人。

  算笔社会账:一家收费低、服务好的物业,老百姓高兴,打市长热线的投诉也少了,政府也高兴,怎么会不受各方面的欢迎呢?

  再算笔经济账:虽然利润不高,一年只有6%的收益率,但是,有规模,且稳定,还能良性发展,不错啊。

  如果你再考虑,700万人把日常生活开放给你,让你有为他服务的机会,每天看着你的表现,将来零售、养老、房产销售和租赁这些机会,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你的?

  这是一盘多么好的生意啊。

  愿景的这个故事,恰恰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拆掉了思维里的墙,在社会全局的视角下认识自己,你会发现——

  让产品更好、竞争力更强,不是只有堆资源这一种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质和尊严,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这种办法,企业也可以挣钱,也可以长大。

  [5]怎么荣耀用户?

  下面,不只是一个广告,也是一个故事。

  有一个汽车品牌,叫岚图,今年成了我们跨年演讲的独家冠名合作伙伴。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找一个代表这个时代的产品,比如电动车。很幸运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企业,那就是岚图。

  岚图是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刚刚创立,背后是制造过5200万辆车的汽车产业国家队,东风汽车,实力雄厚。

  但是,岚图也有自己的难题,毕竟是一个新品牌,怎么让用户接受?

  如果还是用行业里的老办法:发展经销商队伍,一点点地扩展网络,增加销量,这种方式,哪还能适应现在这个飞速变化的市场?

  那怎么办?

  岚图的选择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把生意逻辑还原到社会全景里去,把用户关系经营成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真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高境界不仅是“我对你的服务满意”,而且是“我为这份关系骄傲”。

  前不久,岚图在武汉举办了一次用户联谊会。在这张合影里,用户在中间,岚图的领导在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对面一座百米大楼的立面,一个整座城市都看得见的地方,正一屏屏地闪过岚图用户的名字。

  岚图今年赞助跨年演讲,想把这种荣耀用户的事做大。

  他们挨个征求了用户的同意,把愿意参与到这个跨年仪式中的第一批车主的名字,都打在跨年演讲的大屏幕上。

  岚图用户们,你们可以一边看跨年,一边截屏,圈出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和跨年演讲曾经同框的证明。以后有机会遇到,咱们拿这个同框的证明,彼此相认哈。

  说实话,我是真没想到,一个赞助商,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本以为,他们会让我讲岚图推出新车型的速度有多么快,增程纯电双动力的技术如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直营店的模式怎么更好地服务了他们的用户。都没有。

  他们说这些不需要我来讲,消费者自有评判。国家队现在做事儿的方法也在变,央企原来还能这么干。

  [6]老大为什么要帮老二?

  刚才,我都是试图用好故事,给你描述一个今天的好企业什么样。

  今年夏天,在一个饭局上,我遇到了一个人,网名叫@tuzhuxi,他提到了一个词,让我一下子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词叫“朴素的道德直觉”。

  用这个词来看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很多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话说,有这么一家子。一个老太太,两个孩子。前几十年,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供老大读书。老大长大了,出息了,开了工厂,赚了钱。老二呢,至少现在没老大那么出息。

  而这个老太太,慈爱、睿智,而且对家庭的未来负无限责任,请问,她会怎么处理俩孩子之间的关系?

  调用我们生活中的常情常理,我们都知道,她会这么做:

  第一,她会想方设法让老大拉扯老二一把,可能是金钱上的,可能是机会上的。反正,你老大得出钱出力。

  第二,她也会严厉地敦促老二要有出息,向老大学习。

  第三,老大拉扯老二的这个情分,她希望不是固定地按月给钱,而是更走心的安排,比如经常送盘饺子,或者带着老二见见世面。她希望老大自己去送,自己去表达。她也会让老二一家感受到,这额外的情义是来自老大的。

  第四,老大一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她没啥意见。但她会制止老大一家公开炫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吃肉回屋吃,不要站在院里吧唧嘴。”

  第五,她希望老大掏钱出来帮助老二,这不是因为她要求,而是出于自愿,这是亲人的责任。

  第六,如果老大的事业遇到危机,她会调动全家的资源力挺老大,也会要求老二全力支持。

  第七,家里的孩子们,也都念着一家人的情分,愿意听老太太的安排,愿意互相帮忙。

  这是哪一家啊?

  这可以是几千年前的一户中国家庭,也可以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或者今天的任何一户中国家庭。

  说到这,你已经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今年,我们在面对“共同富裕”这个词的时候,虽然有权威人士出来解释,说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平均主义。

  但只要我们把眼睛从商业账本上稍微挪开一点,把自己放进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全局中,我们就会发现,过去那些我们以为的矛盾,其实并不存在。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自愿帮助暂时落后的人,不矛盾;

  要共同富裕,但不劫富济贫,不矛盾;

  共同富裕,但首先是发展,而不是共同贫穷,不矛盾。

  只要你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认同这个共同体,那去主动帮助他人,不仅不是被剥夺,反而是一种荣耀。

  就像一个家里的长子,拉扯弟弟妹妹,心里不会觉得委屈,而是有一种“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的骄傲感。

  所以你看,共同富裕这个话题下的所有纠结,关键不在于钱的分配,而在于是不是认同:我们是一个大共同体中的一家人。

  你要是不认我们是一家子,总想着划出一道清晰的边界,交多少?怎么交?那就难免困惑。你要是认我们是一家子,就可以理解刚才这个老太太,就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反过来说,凭着朴素的道德直觉,不用讲多少大道理,有些事情我们就能知道它不好。

  比如,在另外的一个村子里:

  一个人勤劳致富,很好。但是富了之后,动不动就瞎嘚瑟,敲锣打鼓地绕着全村边吃肉边吧唧嘴,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一家铺子善于经营,挣了村里人很多钱,可以。但是,突然有这么一天,他悄悄把铺子一卖,也不给大家服务了,而且还把在村里挣的钱全转到其他地方去了,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一个媒婆,在村里撮合婚姻,挣点跑腿费,挺好。但是,有一天这个媒婆融资了,要上市,天天堵在邻居门口催人家结婚,还说谁结婚就送你一盒鸡蛋,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听完这几个场景,你心里可能有点怪怪的感觉:按照规则,这人也没做错啥啊,旁边的人说不好,有什么关系呢?

  要知道:在一个真实的村庄里,如果大家都说这事不好,当然就有关系。

  虽然是社会的软约束,但也是商业的硬边界啊。大家都说不好,你的生意不可能好啊。

  当我们面对每一个人生选择关口,心里的那个“老太太”其实都出过手、开过口。我们选错了,只是因为当时不想听而已。

  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因为狂飙的欲望之车,遇到了“朴素道德直觉”的红绿灯。只要我们肯把自己的小道理,放入到社会全局利益,也就是那个大道理里去,这个红绿灯其实非常醒目。

  如果你和你的伙伴想不清楚该不该做一件事,就在心里设想这么一个“老太太”吧。

  她阅历丰富、充满善意,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你就想,这个“老太太”看到你、你的公司做了这件事,她置身事外,旁观者清,会作何感想?

  她的答案就是社会的普遍答案。

  这就是朴素的道德直觉。这其实是一个无比清晰的标准。这个直觉的标准,往往会比计算和推理更直达事物本质。

  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

  2022年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关心一下,这个世界的其他解释。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