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嘴!” 沉没前4小时,泰坦尼克号这样回复冰山预警

“闭嘴!” 沉没前4小时,泰坦尼克号这样回复冰山预警
2021年12月11日 09:18 新浪科技综合

  “CQD SOS 11.50pm from MGY。我们撞到了冰山,正在快速下沉,位置为 N41.46 W50.14。”

  1912年4月14日,24岁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阿迪(Arthur Ernest Moore)收到了一些微弱信号。在那条消息中,MGY代表着一艘轮船的专属无线电呼号,而这艘轮船名叫 “泰坦尼克号”

  没过多久,又有几条信息从无线电设备里传来:

  “我们正在用小船把乘客送走。”

  “船上的妇女和儿童,撑不了多久了。”

  然而阿迪对此无能为力。他此时正在距离发信地点4千公里外的小镇里,通过无线电,见证巨轮的沉没

  他或许还没意识到,他正在“目睹”的事件,将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灾难之一。

  无线电技术不只为这场旷世悲剧增加了一位观众。在这之前,通过无线电,泰坦尼克号上的人就已经提前认识了这位“冰山杀手”。但即使如此,提醒、预警、呼救都没有能改变悲惨的结局……

Arthur Ernest Moore故居丨findagrave.comArthur Ernest Moore故居丨findagrave.com

  马可尼无线电系统:

  不完美的交流

  泰坦尼克号上搭载的是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系统。

  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开始研究用电磁波来进行通信。一年后,他在英国成功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并取得专利。随后,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成立,并在1901年进行了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获得空前成功。

  风头正盛的马可尼开始将无线电发报机安装到轮船上,为这些漂泊在大洋中的孤舟们,架起相互联络的桥梁

复原的无线电操作室丨Science Museum复原的无线电操作室丨Science Museum

  不过,马可尼的无线电系统有着明显的缺点。首先,这套装置十分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操作,而且不能连续发射信号。再有,马可尼所使用的无线电信号波长比较长,这种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当时,就有些喜爱恶作剧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通过侵入海军的无线电波段,来传递虚假信息。

  虽有缺陷,但马可尼在无线电业务上的巨大话语权,让他的公司垄断了当时的市场。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肯定要配上无线电这种“高科技”装置。不过,这套无线电系统的用途是处理船上客人们的通讯信息。比如,有一位富商,专门发了不少电报给他的美国伙伴,商量着等船靠岸后一起去打扑克。

  “闭嘴吧,我在忙”

  在泰坦尼克号无线电室里忙碌的,是船上仅有的两位无线电操作员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和布里德(Harold Bride)。这两位年轻人每天工作都是满负荷的,不间断地为船上的客人们提供着无线电通讯服务。这二位无线电操作员是马可尼公司的人,他们不是水手,不归船长管辖。所以,他们会把客户们的需求作为第一优先级,然后才是向船长报告来自其他船只的消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设备并不稳定,发报机还坏了一阵,以至于无线电室里积压了很多待收发的信息。冰山的预警消息与乘客个人消息交织在一起,操作员们手忙脚乱地处理着这些信息。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4月14日这一天。

  上午9时,无线电室收到了来自附近卡罗尼亚号的报告——“有冰山”。当时的接线员是菲利普斯,他把这条消息告诉了史密斯(Edward Smith)船长。

  下午1时42分,又有一艘波罗的海号报告,称发现了“冰山和大量的浮冰”

  知道了这条消息后,稳妥起见,船长史密斯决定变化一下航道,向着更靠南的方向前进,试图绕过这片海域。不过船长并没有要求船只减速,他也有着苦衷:泰坦尼克号隶属于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他们公司向来以准时准点著称。作为这艘巨轮处女航,船长必须要按时出现在目的地纽约港。

  在海员们的眼里,冰山也不算是很大的威胁。先进的造船术已经让当时的舰船相当坚固。就在1907 年,德国一艘轮船撞上了冰山,但他们船头却能将冰山撞碎,仍然顺利完成了航行。于是,船长仍然让船员们把的航速保持在 22 节(约25 英里/小时),仅比限定的最高速度低了 2 节。

  接下来的时间里,船长没有再收到关于冰山的无线电消息了。

  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没有相关消息,而是操作员太忙了,以至于把这些消息忘记了。当然,也可能是操作员没意识到这些消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船长已经知晓了附近冰山的消息了。

泰坦尼克号转发了关于两座大冰山位置的电报丨YvesRenard/WikiCommons泰坦尼克号转发了关于两座大冰山位置的电报丨YvesRenard/WikiCommons

  这些没有离开无线电室的消息包括:

  13时45分,美洲号报告说,他们“经过了两座大冰山”;

  19时30分,加州人号报告了“三座大冰山”;

  21时40分,美莎巴号报告说“看到了很多浮冰和大型冰山”。 

  此时的无线电操作员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向纽芬兰中继站发送着乘客们的信息,积压下来的待处理业务实在太多了。

  22时30分,距离泰坦尼克号仅30公里的加州人号,决定在这片水域停下来过夜,等天亮再出发。随后,加州人号电报员伊凡斯再次向泰坦尼克发来警告:“我们被冰山挡住了……”

  此时,菲利普斯打断了这个信号,并回复到:“闭嘴吧,我在忙(Shut up!I‘m working)” 

别吵吵!丨电影《泰坦尼克号》别吵吵!丨电影《泰坦尼克号》

  不断被忽视的冰山预警,最终成为了泰坦尼克号悲剧的预言。

  到底要用哪种求救信号?

  1912年4月14日23点40分,泰坦尼克号瞭望员发现了船体正前方有冰山。值班人员立刻尝试右转绕行,但为时已晚。泰坦尼克号右舷撞到了冰山,船体出现缝隙,海水大量涌入。

  这艘巨轮并没有立刻沉没,而是开始缓慢地下沉,船上的人还有时间自救。无线电操作员们也开始向外发出信号,但最开始,他们并没有选择使用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

毕亚马号收到的求救信息:我们撞上冰山了,正在快速沉没,请求帮助丨英国国家档案馆毕亚马号收到的求救信息:我们撞上冰山了,正在快速沉没,请求帮助丨英国国家档案馆

  船长冲进无线电室,让正在值班的菲利普斯立刻向周围发出无线电求救信号——“CQD”。这是马可尼公司使用的求救信号,CQ代表着“sécu”,这是“sécurité(安全)”的缩写;D则表示“紧急情况(Détresse)”。

  半个小时后,布莱德建议菲利普斯更换求救信号:SOS与CQD轮流出现在向外发送的无线电信息里。

 CQD、SOS出现在求救信号里丨britannica.com CQD、SOS出现在求救信号里丨britannica.com

  那个年代,虽然海上船只早就开始用无线电来寻求帮助,但各个公司间的信号并没有统一。CQD是马可尼公司总部所在地英国的常用编号。此外,还有一套编号是来自德国,在这套编号中,求救信号用的是“SOS”。“SOS”并不是什么单词的缩写,而只是因为,在摩斯电码中,SOS是“三短、三长、再三短”的电码组成,比较方便快速敲打出来。

  1908 年,就有国际组织建议使用 SOS 作为官方的国际遇险信号,但马可尼公司并没有来得及全面更换新信号。这其中的一个考虑也许是,SOS的这套编码使用者们,其实是马可尼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而美国更是因为反对国际无线电监管,直接拒绝了签署 SOS 协议。

  求救信号的不统一,让听到该信号的其他无线电操作员没有及时反应过来。但对于距离最近的加州人号上的操作员而言,不论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是CQD还是SOS,他都没法接收到了。被骂“闭嘴”后,加州人号上的伊凡斯关闭了通讯设备,回屋睡觉去了。

拉闸休息丨电影《泰坦尼克号》拉闸休息丨电影《泰坦尼克号》

  “我们正在赶来

  泰坦尼克号的呼救,终于还是被其他船只听到了。

  法兰克福号是最早听到求救信号的船只之一。当接线员听到信号时,似乎并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给出自己船只的位置。过了20分钟,法兰克号询问发生了什么,这让泰坦尼克上的菲利普斯又急又怒,甚至直接骂对方是“傻瓜(You fool)”。尽管如此,法兰克福号随后依然发出了信号:我们的船长将会来找你(Our captain will go for you)。

泰坦尼克号与其他船只的无线电通信示意图丨clickamericana.com泰坦尼克号与其他船只的无线电通信示意图丨clickamericana.com

  “我们正在赶来(We are rushing to you)”波的号也向泰坦尼克号发出了无线电信息。随着呼救的持续,越来越多船只调转船头,破浪而来。喀尔巴阡号、毕亚马号、圣殿山号……他们全速向前的同时,也一直尝试与泰坦尼克号保持联络。

  而此时,泰坦尼克仍在下沉。菲利普斯让布里德先走,然后自己继续平静地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然而此时,求救信息传递得再远也没有用了。前来营救的船只无法像无线电一样在深夜的海面上光速穿行,全速前进的它们只能等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结局。

  凌晨2点20分,菲利普斯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此后救援船只的呼叫,也再无回音。

  尾声

  一个半小时后,喀尔巴阡号抵达现场,并救下了救生艇上的710人。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首次航行中就发生了海难,最终遇难人数超过1500人。

  毫无疑问,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复杂,包括变化莫测的气候、充满危险的地理环境,当然还有船长与船员们的错误决策等等。无线电的问题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环节。

  尽管如此,我们不禁还是会想“如果操作员及时把冰山预警报告给船长”,“如果所有船只都统一了求救信号”,“如果加州人号的无线电操作员没有睡下”,“如果……”

  忽视、傲慢、垄断……无线电在当时作为一项新技术,确实让信息传递到了千里之外。但发明者一定没有想到,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让灾难多了一位实时收听的听众。

姗姗来迟的毕亚马号船员拍摄了附近的冰山照片丨DAVID BRESSAN/forbes.com姗姗来迟的毕亚马号船员拍摄了附近的冰山照片丨DAVID BRESSAN/forbes.com

  这场悲剧让马可尼公司放弃了推动长波无线电通信的垄断;在灾难发生的四个月后,英美等国都通过了新的法案,要求海上的无线通信应每天24小时运行,并限制了业余爱好者使用长波频率。

  并且,世界范围内逐渐达成共识——采用 SOS 作为遇险呼叫信号。

  来源:果壳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