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丑的鸟啊...但它居然这么聪明!

好丑的鸟啊...但它居然这么聪明!
2021年10月13日 11:25 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博物  作者:土澳生态君

  中午好。

  今天的下饭推送,准备给大家介绍一种古怪又独特的大鸟——雉。

  来,让我听听你念得对不对。

  鸟类那么多,它丑得出色

  丛塚雉是全世界上万种鸟类中,最古怪独特的鸟类之一。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它的长相就丑出了特色(对不起)——红又秃的脑袋,搭配颈部鲜黄色的皱皮,再加上浑身黑漆漆的羽毛。绝了,真的。


 丛塚雉

  图片来自:nsw

  给丛雉命名的,是一位很勤劳但笨笨的鸟类学家John Latham,他曾误以为丛雉是澳洲大陆上的秃鹫。

  事实上,雉和秃鹫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所属的雉科无法在天空翱翔,只能在地面吃吃昆虫等无脊椎动物。


  这是秃鹫

  图片来自:wiki

  整个塚雉科的学名叫Megapodiidae,直译过来意思是“巨大的脚”。这翻译还挺贴合实际的——丛塚雉就总是喜欢用它的一双大爪子在杂草落叶里扒拉翻腾着找吃的。

  爱好园艺的澳洲人民十分畏惧丛雉,因为自己精心打造的花园,经常被正在觅食的丛雉完全摧毁,园艺没了,为了园艺花出去的钱也没了。


  丛雉:知道了,下次还敢

  图片来自:mdahlem.net

  土堆当成大宝贝

  丑,不能算是丛雉最大的特点。它们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抚育后代的习性,或者说是不抚育后代的奇怪行为。

  为了孵蛋,多数小鸟会制作一个鸟巢,或者寻找一个树洞、地洞什么的,然后蹲坐其中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鸟蛋。这属于正常操作。


  比较少见的白色丛雉,这就很美貌了

  摄影:土澳生态君

  丛塚雉就比较不一样了——它们会把蛋藏在土堆里,依靠土堆中落叶和果实发酵而产生的热量来孵蛋,自己则免除了孵蛋的苦差事。

  聪明啊!!!

  在繁殖季节,雄鸟会堆出一个巨大无比的土堆。这土堆起码有1米多高,直径可达6米长,有的土堆甚至比面包车还要大。

  建造土堆是一项大工程,为此雄鸟要花三个多月的时间,不知疲倦地扒拉周围的土地,搬运2-4吨重的落叶和泥沙,一顿操作下来能消耗掉20%的体重。

  听起来是个减肥的好办法。。。(bushi)

正在疯狂扒拉土地的丛塚雉  正在疯狂扒拉土地的丛塚雉

  土堆一旦建成,就会被雄鸟视作超级无敌大宝贝,平时绝不远离。一旦察觉到其它生物敢上前碰它的土堆,它就会飞速赶来保卫。


 丛塚雉和它的宝贝土堆

  图片来自:mdahlem.net

  相比之下,雌鸟就轻松多了——她们主要负责四处游荡,巡视评审周围,看看有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土堆。

  如果发现做工良好品质过关的土堆,雌鸟便会对建土堆的那只雄鸟青眼有加,与它在土堆顶上进行生命的大和谐~~整个过程是比较奔放狂野的——每次雌鸟都会被抓掉不少羽毛。

  完事之后,雌鸟会在土堆里留下一颗蛋,潇洒离开,继续寻找下一个满意的雄鸟土堆。

  丛雉没有固定的伴侣,雄鸟和雌鸟都会与多名异性交配繁殖。大部分鸟类会一口气让体内的全部鸟蛋受精,雌性丛雉是一次受精一颗,隔几天下一颗,每年繁殖季总共能下12-20颗。


  丛雉的蛋

  图片来源见水印

  挫折教育,愈挫愈勇

  雄性丛塚雉是极少数拥有外生殖器的鸟类,鸟类学专家Darryl Jones是这样描述的:“雄性丛塚雉的阴茎巨大惊人,呈双头形状,既奇怪又显眼,可以据此分辨初生幼鸟的性别。”

  受欢迎的雄鸟的土堆,往往能收集到20颗蛋,最多的居然有50颗。

  每天清晨,雄鸟会从土堆底部扒开个小洞,把脑袋伸进去测量温度。如果温度过低,它就会增加土堆里的落叶果实,过高则清除一下,将土堆内部温度控制在33℃左右。Jones教授猜测,丛雉可能是靠上颚或舌头来测量温度,因为他经常观察到雄鸟嘴里叼着土堆里的泥土落叶。

  雄鸟还会留意天气的变化——下雨了会堆高土堆防淹,天晴了再扒散土堆晒干。经过40-50天的悉心呵护,鸟蛋就在土堆内部奇迹般地孵化了。

  刚出生的幼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们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用天生就大的爪子,在一个几乎没有氧气而是充满有毒气体的大土堆内,挣扎着爬出来。有时它们要扒拉一整天的时间才能逃出土堆,享受鸟生中第一抹阳光。


 正奋力扒拉土的小baby

  图片来源见水印

  冲出土堆后,丛雉的幼鸟必须独自求生,父母不会提供半点照顾和帮助,反而会变成威胁——父母完全认不出自己的亲生孩子,看见后甚至会一jio踢飞。。。。。。

  因此,97%的丛雉幼鸟活不过第一周,可怜得很。


 丛雉小baby

  图片来自:wiki

  不过神奇的是,这个看上去挺残忍的繁殖策略似乎效果不错,因为在过去的20年间,丛塚雉的数量居然猛增了7倍!

  曾经因为人类的捕食,栖息地的砍伐,许多地区的丛雉都销声匿迹,悉尼、布里斯班等地甚至出现了当地灭绝的情况。在过去想要研究丛雉,鸟类学家还得飞到新几内雨林去。

  而如今,丛雉又回来了!它们不仅重返曾经属于它们的家园,还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成为澳洲东部沿海的常见鸟类。

图片来自:mdahlem.net  图片来自:mdahlem.net

  撰文、摄影 | 土澳生态君

  微信编辑 | 高兴

澳洲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