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高光”渐褪 自助设备加速智能化改造

ATM“高光”渐褪 自助设备加速智能化改造
2021年09月22日 02:26 新浪科技综合

  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ATM“高光”渐褪 自助设备加速智能化改造

  集提款、存款、转账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ATM(自动取款机),如今它的“高光”正在逐渐褪去。根据央行数据,我国ATM数量自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保有量已跌破百万台。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人民币的发展,ATM减少是必然趋势,但在适老化等需求下,也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未来,银行自助现金设备将加速智能化改造,例如探索数字人民币和ATM机具融合等,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

  ATM机数量连年下降

  数据显示,我国ATM数量持续减少。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卡商户、联网机具、ATM的规模全部呈现下降趋势,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2403.32万户,较上年末下降16.97%;联网机具3273.33万台,较上年末下降14.6%;ATM机具98.67万台,较上年末下降2.68%。

  实际上,我国ATM数量下降的趋势在2019年就开始出现。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截至2018年末,全国ATM机具为111.08万台;2019年末,ATM机具为109.77万台,较上年末减少1.31万台;2020年末,ATM机具数量为101.38万台,较上年末减少8.39万台。

  ATM使用率也在显著下降。记者近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某国有银行自助网点观察发现,在约半小时时间内,仅有1名用户使用ATM自助设备。某银行网点大堂经理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ATM减少的同时,相关企业经营受到直接冲击。国内ATM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生产商广电运通半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4.1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降7.6%。金融自助设备供应商御银股份半年报,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16765.91元,同比下滑62.36%,主要系ATM销售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减少所致。

  数字化趋势下现金流通逐渐减少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ATM机具保有量下降的背后,反映了数字支付的发展趋势。

  与ATM机具保有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673.92亿笔,其中,移动支付业务370.11亿笔,金额117.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10.32%。

  中国银联今年2月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2019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相较2019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当前更多的人利用移动支付和在线支付的方式来作为日常支付手段,未来数字人民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金的使用。这使得实物现金流通逐渐减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ATM数量下降的背后有两类原因,一是银行网点数量的减少,大部分ATM与银行网点相伴相生,会因银行网点数量而受到影响;二是银行加强线上化服务的发力,银行App服务、微信服务、网站服务等渠道逐步成为ATM的替代品。

  机具加速智能化改造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ATM机具保有量持续减少,但不会彻底消失,未来设备智能化改造将是趋势,将现金机具的功能整合成新的金融智能终端。

  盘和林表示,ATM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其一,实物现金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适老化需求要求银行保有现金机具,以提供传统工具;另一方面,现金依然是法定货币,在一些场景中,现金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其二,ATM将向综合化的智能金融终端过度,银行可以实现无人化和少人化,减少网点占地面积,同时延伸银行的业务触点,通过嵌入式功能模式,未来ATM现金机具也可以和很多智能化城市设施相结合,成为全新的金融功能终端。比如,数字人民币未来可以和ATM机具融合,可以通过ATM将现金和数字人民币进行转换。

  实际上,银行ATM等硬件设备已经开始相关升级改造。广电运通在2021年上半年财报中称,已与多家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ATM兑换测试;参与长沙银行数字人民币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助力长沙银行完成与城银清算和发币机构的对接等。

  苏筱芮表示,不少ATM服务商的业绩因产品需求大幅减少而受挫,不过,一些智能现金自助设备的需求却有所上升,因为伴随着“智慧网点”、“无人网点”、“数字人民币ATM”等项目推进,一批具有智能化、一体化特点,应用了最新技术的设备逐步进入市场。

  “未来银行金融零售一方面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业务流程及终端设备实施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洞察用户的实际需求,从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价值挖掘等层面切入来实现用户的留存”。苏筱芮说。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