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悖论:同性性行为是如何在进化中得以保留的?

达尔文悖论:同性性行为是如何在进化中得以保留的?
2021年08月30日 10:1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同性性行为似乎是一种与达尔文理论相悖的现象。它对生物的繁殖或生存似乎都没有明显的益处,但却存在得相当普遍,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可占到2%-10%,并且显然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这令我们忍不住想到一个问题:这些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为何会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呢?既然进化的基础是基因通过繁殖代代相传,这些基因究竟是如何传递下去的?其传递下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最近发表在期刊《新人类行为》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行了验证: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也许会给不参与同性性行为者带来进化上的好处。

  研究人员主要测试的是,这些基因是否还与拥有更多异性伴侣的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答案为“是”,这或许能产生一些进化上的优势。

  研究人员利用了超过35万份英国“生物银行”项目参与者的遗传数据。参与者需要汇报自己是否有过同性伴侣、以及一生中总共有过多少名异性伴侣。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对成百上千万个个体基因变体、以及参与者本人报告的变量之间的关联展开了分析。两种变量(是否有过同/异性伴侣)均拥有多个与之相关的基因变体,虽然每个变体的影响很小,但多个基因变体加在一起,整体的影响就很显著了。

  研究结果显示,在从未有过同性伴侣的人群中,与“有过同性伴侣”相关的基因反而会变得与“拥有更多异性伴侣”相关。这与研究人员的主要假设是一致的。

  进一步探索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尝试了复制和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研究结果。

  首先,他们使用另一组完全独立的样本,成功复制了前一次实验的主要结果。

  其次,他们还想弄清,如果改变对“同性性行为”的定义,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依然成立。

  例如,如果收紧对同性性行为的定义,将其限定为“伴侣必须主要为同性、或全部为同性”,而非只要有过一名同性伴侣就行,是否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呢?

  事实证明,结果与之前大体上仍是一致的,不过统计信度要低一些,因为适用的样本较少。

  最后,研究人员还测试了个人魅力、冒险倾向、以及对新体验的开放程度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此次研究结果。

  换句话说,与这些变量相关的基因是否既与同性性行为有关、又与异性恋人群的异性伴侣数量相关呢?

  对于这两种情形,研究人员都发现了相关证据,说明这些变量的作用的确都很重要,但总的来说,还不足以解释此次研究结果。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还未能总结出一套可靠的理论、解释这些基因是如何产生进化优势的。也许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结合作用下,可以使个体在整体上“更具吸引力”。

  模拟进化

  为了弄清上述假想的进化过程究竟会如何展开,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次人口连续生育多代的数字模拟。这些模拟人口都拥有一些相关“基因组”,会影响其对同性和异性伴侣的偏好。

  模拟结果显示,基因效应的确可以让同性性行为在人口中保留并维持下去,尽管这种特征本身按理说并不具备进化优势。

  最关键的是,此次模拟还说明,如果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益处、以抵消它造成的影响,那同性性行为就很可能在遗传过程中逐渐消失。

  这些发现为破解“同性性行为为何能在进化中保留下来”这一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有几点重要事项需要说明。

  首先,此次研究全部基于现代西方白种人的样本。至于这些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处于其它地点、其它年代的其他种族或文化,研究人员暂不清楚。未来的研究如能使用更具多样性的样本,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研究人员还想说明一点:有些人会认为同性性行为的遗传和进化是一个敏感话题,研究它恐怕欠妥。但他们认为,人类行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揭开人类本性之谜,自然要弄清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如果仅仅因为政治敏感性、就对性偏好等研究话题避而不谈,这些正常的人类多样性现象就会彻底被遮掩在黑暗之中了。(叶子)

进化基因达尔文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