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腾讯2021年第二季度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增长29%
新浪科技讯 8月18日晚间消息,腾讯今日发布2021年度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腾讯第二季度营收1383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季度净利润426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307.7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331.07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340亿元。
财报发布后,腾讯董事长兼CEO马化腾、总裁刘炽平、首席战略官詹姆斯·米歇尔(James Michelle)及CFO罗硕瀚等公司高管召开了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分析师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
花旗银行分析师Alicia Yap:第一个问题关于广告业务,公司如何预测该业务下半年的增长情况?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采用了小程序和登录页,通过朋友圈来发布广告,因为这种方式更有机会促进营收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监管的限制和整体宏观经济放缓有可能令客户对于广告预算的投放更加谨慎,公司如何预测短期的广告业务营收增长?长期来看,广告营收的增长机会在哪些方面?尤其是考虑到公司正在小程序的生态系统内,不断整合视频号和朋友圈广告资源。第二个问题,公司提到说会在助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和企业业务发展方面,投入更多技术和专业知识,比如帮助他们更好使用腾讯文档和更好利用云解决方案提升生产效率等等,请问围绕这些软件,公司还会开发和提供哪些附加服务,来转化为未来的商业机会?
詹姆斯·米歇尔:针对第一个问题,关于公司广告业务增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你总结得非常好。从长期来看,我们对于公司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进展情况非常满意,有几个可以特别提一下。一是企业采用微信小程序的比率越来越高,这对于我们有几方面的帮助:一是意味着微信内广告更像是效果广告,更加倾向于通过搜索和平台市场投放广告,而非在媒体环境下投放广告内容,这对于朋友圈广告的投放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二是小程序本身也是广告库存的一种,小程序所贡献的广告营收规模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二季度同比翻了一倍还多,推动公司广告业务的毛利率环比出现改善。二是从库存角度来看,我们看到视频号数量,日活跃用户数和观看时长方面都有非常不错的增长,这些受益于我们提供的高质量内容,包括近几周的奥运会;长期来看,根据我们对于短视频平台经营模式的观察,随着微信视频号业务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我们的广告量和广告价格未来都会更具吸引力。以上就是我们看到的驱动公司广告业务长期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短期来看,我们预计广告业务三季度的增长环比会出现放缓,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相关广告客户的流失,还有供应端的,闪屏广告方面的监管变化,另外还包括整体消费活动水平降低方面的影响。
刘炽平:关于软件帮助客户提高效率的问题,目前我们暂时还没有做相关产品的商业化,但是我们相信这些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了非常多的价值,未来有可能成为有巨大价值的商业产品。就当下而言,很多解决方案都是由企业客户部署的,其实可以说为我们销售相关的云服务和广告服务打开了一扇门,这是我们短期的获益。长期来看,如果对比美国市场,腾讯的很多产品都可以对标,比如腾讯会议和美国市场的Zoom,WeCom具备Salesforce和Shopify部分相似功能,腾讯文档对标Google Docs和微软Office等等,这些美国市场的产品都具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对相关产品进行收费,但是未来我们也可能为特定客户推出类似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尝试。长期来看,这些解决方案也会为腾讯不断完善软件服务(SaaS)生态系统,为更多企业客户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更多价值。
麦格理分析师Han Joon Kim:最近有很多监管条例出台,有没有哪些监管措施是公司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之前始料未及的?对于公司的战略性业务和优先发展业务是否产生影响?管理层能指出那么一两项这样的监管措施?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优惠税率,行业从中获益不少,我注意到业内的公司预测这些优惠税率可能会逐步取消,关于这方面情况,公司是否同监管方进行过交流?对于公司的再投资计划有何影响?优惠税率未来是否还会持续?
刘炽平:如果说有这么一项(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监管行动的话,可能是对课后辅导行业所采取的措施,一些对公司广告营收比较大的客户,还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对于腾讯整季的广告业务都有影响,相当于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大客户。库存依然存在,假以时日我们预计可以由其他行业的客户来投放,但是在这一监管措施出台的初期还是会有直接的影响。可能分析师还有很多关于监管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的答案。第二,我们看到对于互联网行业加强监管是全球趋势,不只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也都在加强监管,但是中国在结构性监管框架的执行方面稍微领先,我觉得这也是应当可以预期到的,因为考虑到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和重要性,此前的监管一直相对宽松。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专注于发现和解决行业出现的不当行为,出台相关监管规定,并监督所有企业的合规行为,社会责任履行和公平竞争行为,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监管措施出台。第三,我们认为政府实施监管的目的是培育长期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监管方当然了解这个行业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培育健康的发展环境。第四,我们对于这一波监管措施的态度是积极配合并拥抱这一新的环境,完善合规制度,因为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对于公司自身和行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地位也让我们更容易完成合规,合规经营也是我们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策略一直是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在商业化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通过我们的开发平台,为企业和实体提供支持,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利用技术做有益的事;短期来看,我们预计还会有更多监管措施出台,还会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公司会继续坚持全面合规,并从不断完善的监管中获益。
罗硕瀚:随着重点软件企业的税率细化越来越完善,总体退税水平一直在下降。集团此前拥有四到五家符合重点软件企业资质的公司,去年我们的一些公司还拥有该资质,但是数量减少很多。2020年公司的有效税率是11%,今年上半年也是11%,预计今年全年的有效税率也是差不多这个水平。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Gary Yu:感谢管理层对于监管方面问题的积极回应。基于公司目前同监管机构的交流,对于游戏行业而言,未来是否会出台更为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比如我们知道目前对于12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玩游戏时间已经设定了限制,未来对于18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否也会有类似相关限制?
刘炽平:关于游戏,目前的焦点还是放在未成年人在游戏上花费的金钱和时间,我们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情况,所以也有了我们最近宣布的一些举措。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主动提给监管方的,那就是未成年人花在所有游戏上总时间和总金额,因为目前的监管措施还是针对每一个游戏,但是如果从全行业来看,大家担心的还是未成年人对于游戏这一类别的娱乐形式的依赖,如果监管方能够找出一个限制玩不同游戏总时间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监管方和行业各企业的共识,也需要有力的监督,但是从实践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监管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对于游戏行业的批评也可以得到化解。
伯恩斯坦分析师Robin Zhu:第一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关于腾讯同行业其他公司生态系统互通的报道,这种互动是否已经发生?有没有为此设定时间进度?对于腾讯带来哪些影响和机会?另外,公司视频号的日活跃用户数和用户观看时长都出现上升,公司对于该业务的商业化方面有何计划?公司内容创作业务方面有何进展?
刘炽平:从根本上来讲,我们的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的,目前我们生态系统的重点是帮助小商家,中小企业,品牌取得成功。链接也没有受到屏蔽,用户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有些链接可能没有展示加强,这是因为我们的微信系统允许个人,中小企业和商家同用户直接互动,这是公司坚持的原则,也为此创造了一些工具,并制定了相应的操作原则,但是平台之间的互动会产生问题,很复杂的问题。平台不提供个人服务,有些大的平台背后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商家,这些平台的规则跟我们的不同,就会有比较复杂的问题产生,比如有些平台为用户提供大量补贴,我们如何处理包括假货,盗版在内的问题,如何处理完全不同的商业政策,比如我们不对商家和品牌按营收收取佣金,但是其他平台不是这样,我们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这些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时间讨论和解决,所以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也会影响我们的使用体验,对于我们平台上的商家和品牌也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希望能以非常谨慎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视频号的问题,该业务的日活跃用户数,用户观看时长和内容创作者的数量都有非常不错的增长,奥运会内容也有非常大的提振作用。我们目前还是专注于完善内容生态,增加高质量内容,增强核心能力,比如提高推荐引擎的推荐能力,商业化不是目前的重点,但是未来也会有商业化的尝试和实践,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行业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大和资本市场分析师John Choi:第一个问题,关于在线游戏,公司中国市场增长了8%,我知道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高,随着下半年行业监管的强化,公司如何预测下半年的增长情况?我知道公司还有一些游戏准备发布,但是在我看来,总体产品情况还是偏弱。第二个问题,管理层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监管措施出台,对于公司的经营有何影响?
詹姆斯·米歇尔:关于游戏业务,我们确实考虑了12岁年龄段不再贡献营收的因素,这部分用户贡献的营收只占中国市场的0.3%,占公司总体游戏营收的比例更小。你提到说国内市场预备发布游戏的总体产情况偏弱,我们不同意这个观点,目前整体情况还是非常积极的,海外市场的增长也非常健康,有众多游戏待发布。
刘炽平:监管对于各个业务而言,肯定会有短期的调整,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还是有完善的发展战略,包括提升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为行业和商家提供支持。(天恒)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