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云冈石窟5.9万余尊造像建“数字档案”

山西:为云冈石窟5.9万余尊造像建“数字档案”
2021年07月17日 03:53 光明日报

原标题:山西:为云冈石窟5.9万余尊造像建“数字档案”

    乐手怀抱琵琶忘情弹奏,“飞天”在四方扬袖起舞,佛陀合掌含笑聆听,众僧凝目沉浸其中……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其第12窟又名“音乐窟”,走进窟中,闭上眼睛,仿佛能穿越千年,听到梵音妙曲。

    7月10日,有着云冈五华洞精华洞窟地位的第11、12、13窟,历经9年整修维护,正式对外开放。“9年间,第11、12、13窟实施了壁画泥塑修复、石窟本体砂岩加固、窟岩加固,以及数字化信息采集等工程。”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说。

    多年来,云冈石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做好日常养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介绍说,2002年云冈石窟启动防水保护工程,2010年进行了2.3平方公里范围的保护性改造,近几年又先后完成了五华洞窟檐建设、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等保护工程。目前,景区内的第1、2、3窟正在进行危岩加固及防排水工程施工,第19窟正在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工程。

    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历经风雨,造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宁波把云冈石窟比作一块表面风化了1500多年的海绵,如果缺水,海绵就容易碎掉;如果全是水,海绵泡着也不行。这块海绵需要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以达到稳定。

    从20世纪70年代起,相关部门从加固、风化、水害、环境等多方面对石窟进行修缮保护。如今,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环境和保护状态极大改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之路。

    今年2月19日,云冈研究院在山西大同正式挂牌成立,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数字化保护中心等10个内设机构,针对石质文物保护、馆藏文物修复、彩塑壁画修复、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工作设置了专用实验室,力争为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创造山西经验。

    “虽然对石窟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是云冈石窟这样大型的石窟,仍在继续风化。”宁波说,通过数字化保护,将石窟的信息记录下来,相当于在电脑里重新建立了一座云冈石窟。

    在宁波眼里,石窟是一个“患者”,而自己所在的数字化保护中心就是“医学影像科”。对石窟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石窟的数字信息,还可以为石窟的实体保护和云冈学研究提供依据。目前,云冈石窟的254个洞窟,大小造像5.9万余尊,已经有三分之一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

    “云冈石窟仍在不断风化中,数字化保护越快越好,能较早地保留原始数据。”宁波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跟时间赛跑。在已经关闭的19窟里,宁波的同事们正在进行多图像近景摄影测量,通过计算得到立体化的数据,精度能达到0.03毫米。

(本报记者 杨珏 本报通讯员 伏沼竹)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