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触摸的”古建展,让青少年感觉江南古宅前世今生

“可触摸的”古建展,让青少年感觉江南古宅前世今生
2021年07月11日 08:07 澎湃新闻

原标题:“可触摸的”古建展,让青少年感觉江南古宅前世今生

马头墙因何而来?木雕、石雕、砖雕纹饰想告诉我们什么?一座江南古宅的木材使用有何讲究?日前,“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简称“江南古建艺术季”),在上海宝山智慧港科创园开幕,向观众呈现乡土建筑遗产的魅力及古人的营造智慧。

有别于传统的古建展,此次“江南古建艺术季”在历史性知识为主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的精神维度、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角度、青少年受众的互动性视角等,以更多元、立体的呈现样式,让更广大受众真正参与到艺术季之中,了解与保护江南古建、传承营造技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江南古建艺术季”由六个部分构成。其中,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与艺术展“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是展厅内的两个分展览。展厅外的两个公共空间项目为竹艺公共装置和大型墙绘活动“百名儿童画江南”。此外,还有两个教育类延伸项目“艺术系列课程和工作坊”和“江南古建绘本”等活动。
建筑展“江南寻宅记”展厅现场,江南园林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建筑模型
建筑展“江南寻宅记”展厅现场,江南园林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建筑模型

有别于传统的古建展,此次“江南古建艺术季”在历史性知识为主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的精神维度、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角度、青少年受众的互动性视角等,以更多元、立体的呈现样式,让更广大受众真正参与到艺术季之中,了解与保护江南古建、传承营造技艺。

江南古建模型、建筑上的木雕原件、建造工具实物,在“江南古建艺术季”的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现场,记者看到了江南古建营造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与形态。这些古建中材料与工具等的展示来自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他们对完整的古建以及古建构件进行收藏和活态保护。

马头墙因何而来?木雕、石雕、砖雕纹饰想告诉我们什么?一座江南古宅的木材使用有何讲究?展览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艳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城市居民也能够有机会感受到乡土建筑遗产的魅力,触摸到古人的营造智慧。“因此我们在展品选择上择取了江南古建筑等比模型,同时也择取了分布于江南不同地域的树种样本、石材样本、木雕、石雕构件,希望让观众真实地体验到古人营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征以及工艺之精。”丁艳丽介绍道。其中,有不少材料和构件允许观众触摸,展览强调触摸与体验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古建筑空间还是应该以适宜的方式活化利用,与当今时代的公众通过互动建立情感的链接,这其中的手段与方式是需要我们持续的探索与创新的。” 
建筑展“江南寻宅记”展厅现场,将军府模型
建筑展“江南寻宅记”展厅现场,将军府模型

据了解,中国自1949年开始,国家力量开始投入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无数人的付出,为国家和民族保留下26万余处古代建筑遗产。目前,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总数已达2160处,涵盖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中国古建筑的各种类型,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在展览中,一件以明代早期官厅为原型的模型重现了江南传统建筑局部大木构架。模型以榉木为材料,按照1:5 比例制作;大木构件之间由榫卯连接,组合形式与原型建筑相同:直榫插入卯口后,由木销固定。将军府原型木柱用材硕大,梁、柱间雕花精美,题材各异,如八仙过海、五子登科等,充满中国的古老故事与祝福。另一件“江南园林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建筑”模型则以核桃木为材料,参照宋式单檐歇山顶建筑造型,按1:10比例制作。建筑形制面阔三开间,自下而上分别为台明、墙柱、斗拱和屋顶。在这些模型作品的介绍中,能看到长长的制作人员名单,或许也体现了古建营造的不易。
公共竹艺装置,垂直的屋面
公共竹艺装置,垂直的屋面
公共竹艺装置,竹翼声公共竹艺装置,竹翼声

竹子在江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中具有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的材料,更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展厅外,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一组竹艺装置作品,它们由东华大学环艺专业学生设计,与园区中江南风格的水景桥梁连成一体。临水的“水韵廊”通过竹材在空间中的组织与搭建,试图展现出江南古典建筑之一——徽派建筑高低错落的形态和临水而居的风韵。在设计中,竹子的主体骨架以廊形结构来还原徽派传统民居的拱形桥梁和门洞的形态,以及岸边柳条垂落于水面的的形态。“垂直的屋面”从江南传统民居的屋顶造型中抽象出元素,并运用于外形框架的设计上。“竹翼声”的设计灵感来于孩子欢笑打闹时的声音氛围,声音所带来的情绪感受转化成视觉效果,风吹过时,竹风铃会响起竹子敲打的声音,如流水一般,让人联想到江南氛围。

这些竹艺作品由中国四川道明竹艺的匠师参与制作,丁艳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合作,共同呈现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这些来自山区的竹子从深山来到城市,以全新的设计呈现同我们的展览环境、社区居民产生关联、互动。”丁艳丽坦言,实现工艺是设计与创作的最终表达与呈现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轻匠轻技是我们当今追求速度的时代非常显著的一个现象,这也是如今呼吁“匠人精神”回归的重要原因。

除了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本次“江南古建艺术季”还包括艺术展“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五位参展艺术家丁文父、邵仄炯、杨泳梁、周仰、陈汉煜的日常工作与时间分别聚焦于雕塑、绘画、新媒体、摄影、插画等不同媒介领域,展览试图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呈现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就江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形态和趣味展开各自的创作。

艺术展部分的策展人施瀚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将艺术展与建筑展部分串联起来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古建是一个形态,最终是文化的表征,”施瀚涛说道,“探讨古建,最终探讨的是各种文化的元素,例如木雕上的元素代表的意义。”
周仰,摄影作品,选自《不朽的林泉》,2016-2021年
周仰,摄影作品,选自《不朽的林泉》,2016-2021年
丁文父,《No.013》,2018年丁文父,《No.013》,2018年

江南园林中留下了大量的故事,从昆曲的经典《牡丹亭》到《聊斋志异》之类的志怪故事,园林构成了这些故事的大背景。汉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曾论述道,“一座园林就像一方壶中天地,园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外界无关,园林内外仿佛使用着两套时间,园中一日,世上千年。”在摄影作品《不朽的林泉》中,艺术家周仰以园林为景,试图用现代的视觉手段去寻找建筑中的光影,以及隐匿于风景中的另一个时空。

赏石专家丁文父在展览中将观赏石“切上一刀”,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线面关系和空间结构,石头表面的崎岖与切开后的极简平面性形成鲜明对比。邵仄炯从江南山水画出发,并融入西画讲求“色调、复色、补色等关系”的观念。杨泳梁以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笔触,拼贴出一幅幅乍看之下与山水风景无异,实则充满后现代异化感的摄影拼贴作品。
邵仄炯,《隔离之境——无人岛2》,纸本水墨,2020年
邵仄炯,《隔离之境——无人岛2》,纸本水墨,2020年
杨泳梁,《川流不息》,单频道4K影像,7杨泳梁,《川流不息》,单频道4K影像,7'00'',2017年

据了解,本届“江南古建艺术季”从“江南”这一在地性视角切入,着眼于“民居”的日常化生活场景,让中国古建筑巨大的课题更易于被青少年和普通观众接受。除了保护古建筑,“江南古建艺术季”更希望展现一种对于古建保护的新理念——看到古建中的生命与生活,将传统营造技艺传递给新世代。

“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将持续至2021年8月31日。

江南建筑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