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每年支出超6000亿、控制率不到50%,如何持续精准测量血糖成为难题?

糖尿病每年支出超6000亿、控制率不到50%,如何持续精准测量血糖成为难题?
2021年06月28日 22:49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糖尿病每年支出超6000亿、控制率不到50%,如何持续精准测量血糖成为难题?

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每年糖尿病支出高达6210多亿元,而糖尿病并发症医疗支出近5930亿元。

 “糖尿病最新的一次流调是2017年发表的,目前的患病率还是11.2%,非常高的一个趋势。因为糖尿病领域的半数规律,实际的控制率、知晓率、治疗率管理效果不是很好,如控制率仅有49.2%。利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技术,能够让管理水平提升,不仅对我们研究人员数据有所支持,更帮助医护人员和中国众多糖尿病患者实现更好的互联医疗和糖尿病管理。”近日,在“2021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中心项目”启动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糖尿病是中国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每年糖尿病支出高达6210多亿元,而糖尿病并发症医疗支出近5930亿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全天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智慧管理的基础。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中心项目旨在帮助医院规范化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通过配备合理的设备、人员、管理物料,建立贯穿入院、住院期间、出院和复诊的标准管理流程,助力提升临床科室的血糖监测和糖尿病管理水平。

这实际也是随着智慧医疗理念的推广,糖尿病诊疗对血糖监测提出精细化要求。雅培糖尿病业务中国大陆及香港总经理郭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数字化产品,医护人员可以在云端看到病人的血糖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情况,可以满足现在对持续血糖监测的需求。

不过,母义明也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未拥有大规模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样本。中国缺少本土化资料数据。“TIR(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没有中国本土的指标,过去的资料没有大规模收集,从今年开始会更加规范,在规范监测的同时认真分析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进一步提升临床效率和科研成果。”

数字化智慧管理

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了糖尿病治疗与管理的全过程。

传统的血糖监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点”血糖,反映的是瞬间血糖水平。而血糖不仅受进餐的影响,还受运动、应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天内的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点”血糖不能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目前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在血糖控制评估以及临床决策中占重要地位。但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患者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血糖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及时反映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

3个月间血糖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出现过低血糖,是否血糖明显升高过,血糖的变异程度如何,糖化血红蛋白都无法客观反映。

因此,更为准确的监测评估指标TIR应运而生。

TIR指的是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新指南也采用了这个标准。

2020年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新指南也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控制目标。

 “对糖尿病前期,尤其某些特殊人群、高危人群,需要采取分层管理。比如空腹血糖受损有糖尿量减退,再加上有高血压、还有血脂增高,肥胖、痛风的情况,就应该去做监测,监测同样会让你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经常会有病人只靠看空腹血糖来判断当日血糖值,而忽视餐后指标。”母义明指出。

2019年ADA首次指出,对于需要频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作为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和自我血糖监测替代的替代技术。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诞生,弥补了点血糖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不足,为全面评估血糖提供了有效手段。

 “我们究竟有多少糖尿病患者能达到我们指南要求规定的70%以上的TIR控制目标?数字化的检测,是解决该问题很好的途径。” 陈莉明指出。

据了解,上述陈莉明提到的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于2018年在国内上市。通过一枚小巧的传感器,把探针无痛式植入患者上臂,利用连线酶专利技术,可连续14天持续监测血糖。与家庭用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不同的是,一台院用版的扫描检测仪可同时管理多个患者。

郭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现在我们的医院版全球只有在中国已经上市,当时也是考虑到国内的需求,亟须一对多的医疗解决方案,即一名医护人员需要用一台机器扫描多位病人的探头。”

“从整个医疗数字化来讲,我们也看到互联网医疗的下沉。目前我们的产品可以在医院里面跟病人的电子病历连接起来,未来有了雅培LibreLink、LibreLinkUP、LibreView等更多糖尿病管理组合后,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即使患者出院回家后,也可以做好血糖的监测、甚至是远程监测和远程诊疗,都可以打通互联,覆盖全程的病人管理,让更多糖尿病患者获益。” 郭晶指出。

做“中国大数据”

与此同时,母义明也坦言国外使用血糖监测系统先于国内,很多有关动态血糖监测的一些临床的研究,不管规模多大,都是国外开始先做的。TIR这个概念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的,因为有足够的数据才能有TIR,数据少了就不准确,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未拥有大规模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样本。

但中国也有医疗机构做了2000多例研究总结了不少经验,包括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的优点和使用当中出现的情况,不同的病人有哪些结果。不过,母义明指出,过去的资料没有大规模收集,从今年开始会更加规范,在规范监测的同时认真分析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进一步提升临床效率和科研成果。

据了解,“2021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中心项目”就是为了推动中国医院建立动态血糖监测规范,帮助糖尿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实现更高质量、更加智慧的血糖管理。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家医院通过评选,成立全国首批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示范中心。项目计划三年内将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示范中心在全国数百家联盟医院推广,通过传帮带作用,提高行业血糖管理水平,让更多糖尿病患者享受高质量生活。

母义明指出,扫描式葡萄糖监测中心项目覆盖了四大区域的医院,每个区域收集的数据都较有特色。若项目能够成功进行,也能间接证明频繁血糖监测是对患者达标甚至对并发症的改善也是有帮助的。

 “连续监测14天,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足以能够分析引起患者血糖波动的因素,如药物、饮食运动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或对血糖的相关性,都可以加以分析。所以这个数据对我们来讲,我们能够为患者制定更个人化治疗方案,更早地避免其他并发症出现。例如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精确地认识到某些患者不达标的原因、为何更早出现并发症、在用某些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客观、公正的大数据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医学未来与糖尿病管理起到促进作用,需要认真用心做好“大数据”。

母义明解释称,监测糖尿病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患者行为、饮食、运动、甚至是区域性的差异,这些数据在未来制定糖尿病指南、共识、甚至报分级管理方面都会是非常强有力的依据。

不过,目前推广TIR也面临一些难点。

母义明解释称,医保是其中首要的问题。若医保不覆盖,可能很多患者没有条件就不会使用,只是急需的人或者必须用的人才会主动去买。

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母义明经常提到分层管理,因为中国人口太多,若不分层管理,代价很大,可能医保也无法覆盖。“1型糖尿病、危重病人或者某些妊娠的病人,我们还是推荐使用的。未来国家的医保政策越来越好,加上改革之后,可能又能拿出更多的钱给那些少见病、疑难病,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总共不到40万,也属于少见病、疑难病,所以说这些人更加可能使用。”母义明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推广难点主要是医保覆盖问题。

母义明认为,基层的普及是另外一个难点所在。“可能到目前为止,对于TIR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的医生中,基层的医生可能不太清楚,未来还需要进行宣传普及。”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