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集采发力,挤掉药价“水分”

【社论】集采发力,挤掉药价“水分”
2021年06月24日 18:19 澎湃新闻

原标题:【社论】集采发力,挤掉药价“水分”

6月23日,第五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如期开标,62种拟采购药品有61个采购成功,平均降价56%,金额高达550亿元,从数量到采购金额,都创下了历次集采新高。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即国家组织全国各省份、地区进行大规模药品“团购”,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国家药品集采从2018年底在11个城市试点,到2019年试点扩大到全国,截至2020年,总节约费用超过了1000亿元,极大地挤掉了多年来虚高的药价“水分”。

在近两年的国家级和省级药品集采中,医保部门的专家与药企代表展开“灵魂砍价”,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中,将药价降到可接受范围内的最低值。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画面,生动诠释了药品集采的主要目标:降价、惠民。

本次集采品种覆盖高血压、抗过敏、抗感染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等重大疾病用药,平均降价56%。比如,治疗急性胃溃疡的埃索美拉唑注射液,价格从65元/支降到约4元/支,一个治疗周期可省610 元;新一代糖尿病用药沙格列汀降价62%,月费用由225元降至90元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药品集采机制进行到现阶段,不仅实现了药品大幅降价,患者得实惠,也倒逼药企走出舒适区,实现转型升级,从生产仿制药逐步向创新研发,不断提高创新药和临床必需药品的研发能力。此次药品集采中,有两大现象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有10家外企中标,数量刷新历史,且各家中标价比最高有效申报价降幅均在50%以上,竞标的诚意满满。这固然说明了我国药品集采机制对外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这些外来“鲇鱼”的加入,也必然对国内药企造成竞争压力,倒逼国内药企加快创新研发的脚步和力度。

二是虽然此次药品集采的降价特征仍十分明显,但总体来看,报价已趋于理性。这表明,随着药品集采机制步入常态化和制度化,一些药品的价格水分已挤得差不多了,进一步降价空间比较有限,国内药企希望通过“价格战”赢得优势已不现实。

药品从谈判桌上敲定降价,到进入医生处方单,还有一段不短的流程要走。如何确保患者真正享受到优惠?正如上海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龚波所言,还需确保中选药品进入医院有绿色通道,医生对中选药品要有认可度,对医疗机构使用中选产品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让政策善意不折不扣最大限度释放。

药品集采实施两年多来,药价“一降再降”。国家出手“挤水分”,“团购”药品成常态,让老百姓用得起药,用得上好药,体现的正是中国医疗制度的强大优势。

上海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