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五十万,家庭理财如何规划?

年入五十万,家庭理财如何规划?
2021年06月23日 17:56 第一财经

来源:第一财经

受益于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我国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已超过100万亿元,理财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家庭富余资金的投向从单一储蓄、买房转向多元金融资产配置,股票、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已经深入居民日常生活中。

家庭的资产配置方案到底升级了哪些地方?家庭财富到底如何设计合理的收益区间?为什么基金赚钱了基民不赚钱?80后率先开始布局养老,如何投资才能理财防老?中信银行总行投研专家赵骞、7分钟理财创始人罗元裳做客“中信幸福财富大咖深分享”系列直播,为您一网打尽2021下半年投资热点。

找到家庭理财占比的黄金比例

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传统单一的投资品种与可选度较小的资产范围,已无法满足居民投资理财的需求。在房产增值预期发生改变、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低利率环境下寻求更多投资渠道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经历由储蓄及房产资产配置更多转向金融资产的拐点,且金融资产中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占比提升明显。其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开放提速,资本双向流动更加方便快捷,投资工具和产品日益丰富,包括量化私募在内的多类私募产品、公募FOF及MOM、REITs等财富管理产品相继推出;公募基金产品数量激增,投资渠道也趋于分散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投入到投资理财的队伍中。

但与居民个人理财不同,当理财的主体从居民个人上升到家庭为单位,如何保证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对剩余财产进行合理安排,并合理划分生活开支与可投资资产,使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赵骞:我们做家庭规划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家庭整体可投资资产有多少,我们应该对存量部分去做更多的规划。同时,你要考虑未来流量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可投的资金可以进行分类,有些钱可能是未来一年里面随时会用的,这一类钱对流动性的要求非常高,不适合放在高风险的权益型基金或者偏股混合型基金上面去,因为你不能确定只投资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它一定挣钱,这个不确定性非常大。还有一类钱是未来两三年随时需要用到的,这些钱一方面要考虑它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它的保值和增值性,建议放在中低风险、中低收益的金融产品里。还有一部分钱,五年十年都用不上,可以作为养老规划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对流动性的需要更低,用流动性换取它的收益性,建议一部分放在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里,在五年、十年的维度里,获得一个非常不错回报的概率非常高。

在做好家庭理财资金占比规划的基础上,将不同流动性需求的资金投向不同风险、不同期限与收益的产品中,为家庭理财开了个好头,但是在市场行情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各类资产的机会与风险?

家庭财富做长期规划需要注意些什么?

各大类资产的走势在不同时期往往具有轮动性,同时宏观经济形式与市场走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把握不同经济形势下不同资产的走势规律,首先需要学会去准确判断一个正确的投资方向,然后再去具体探讨不同经济形势下的投资策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衡量风险的因素可能是该投资产品过去收益趋势线的方向,如果趋势是下降的,则相对于一条上升的趋势线而言,这项投资往往被认为风险很大。我们认为自己理性思考了,其实依然在凭直觉去选择投资产品,因为我们并没有深究收益趋势线背后的原因。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又如何长期理性地进行投资?

赵骞: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比较不同资产的回报,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房子的投资回报率在未来几年都是相对而言比较一般,因为它已经透支了未来很多年的上涨幅度。那么现在哪类资产可以提供年化回报率10%以上,或15%以上?我们认为大概率在股票市场。

如果我们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做展望,我们认为权益类资产需要重点关注。权益类资产回报高、风险大、波动更大,我们建议投资者为家庭财富做长期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量你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去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把投资目标想清楚以后,可以用资产配置的方式实现投资目标。比方说我可以用一部分的权益类资产加一部分的债券类资产,实现风险调节后的相对更加稳定一点的投资回报。

我认为在家庭理财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好长期投资;第二,做好资产配置;第三,做好产品优选;第四,保持一定的耐心。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是家庭理财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我们长期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两大桎梏,一个来自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来自于投资者心态的变化。

做时间的朋友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流传颇广,“别人恐惧我贪婪”,甚至被一部分投资者誉为投资圣典。在未知的市场波动面前,虽然低买高卖的逻辑非常简单,但普通投资者真的能够把握住入手的正确时点吗?面对上涨的行情,普通投资者又是否能够判断高点?美国先锋基金曾统计,在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中,仅有1%的基金经理有持续择时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买在低点,卖在高点,并持续稳定地持续对市场行情判断正确在专业投资者中也是风毛菱角,那么我们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投资?

罗元裳:其实追涨和杀跌这一件事情,最不应该做的是杀跌,追涨只是让你收益少一点,杀跌会让你自己的钱变少。在理财上不要杀跌,如果银行类理财和偏股型基金亏的时候,不要着急卖出,不要恐慌,所有的恐慌和焦虑本质是因为他们不懂,他们没有了解本质是什么,听别人说还要跌,别人在卖,我也要恐慌型的卖,那都是自己恐慌。如果以后你的理财亏钱了,不要杀跌,总有一天您的收益一定会很好,只是要跟时间做朋友,中途如果您不会方法,就拿着别动它,如果会方法,收益会更高一点。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风险这堂课曾经让无数投资者感到迷茫,财商教育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普通投资者跟风投资的盲目,在面临较大市场波动的时候,抛还是不抛,往往成为了大部分投资者难以取舍的一道选择题。在投资理财过程中,与时间做朋友,补充自身财商知识的同时,不要盲目跟风或盲目恐慌,学会正确的投资方式很重要。

结构性存款给你稳稳的幸福?

在利用权益类资产博取更多收益的同时,稳稳的幸福对于家庭理财来说也必不可少。银行理财作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基于其低风险和保本保息的特质,一直以来都是居民理财的主流选择。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之后,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成为历史,投资者“闭眼买理财”的时代也已过去。在此背景下,存款类产品和国债成为受银行理财投资者追捧的替代品之一,其中结构性存款作为在收益方面较为有保障的产品之一,虽经历过大幅整改,但仍备受关注。据《2021年5月银行结构性存款报告》统计,2021年5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1451只,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5%。结构性存款到底是存款产品还是理财产品?远高于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背后是否存在风险?

赵骞: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一个存款,这是对它的定性。

这一类产品大体上可以实现约定最低收益率。比如最低收益率是1%,最高收益率可以到6%、7%,这就造成一个区间,不一定能够达到最高收益,但保底1%承诺可以达到。有的时候,保底收益率是负的,它告诉你最多亏这么多,一旦标的朝我预期方向走,潜在回报也会很高,它适合很多低风险偏好的客户,可以成为你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一部分存放于传统的定期,确保安全线;另一部分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以获取收益,结构性存款凭借其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虽然经历了部分市场乱象,但是在监管整治下,已逐渐成为稳定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目前通胀预期的背景下,传统的存款利率已无法满足投资者财富保值的诉求,虽然结构性存款可以博取部分超额收益,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方法来对抗通胀。

80后、90后不嫌小 养老投资规划要趁早

通货膨胀让家庭财富面临着缩水,同样的财富购买力却不胜从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财富积累的时期,要求每个家庭对于自己的财务规划需要变得更具战略性——从消费水平到建立包括储蓄和投资在内的、退休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财富的增长更多是呈抛物线式的增长,这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复利。复利是一种计息的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利滚利。复利其实就是在计算利息的时候,将之前周期的利息拿来作为本金再计算利息。复利有两个关键因素,即收益率和时间。收益率越高,复利的效果越明显;时间越长,复利越能发挥它的威力。在家庭理财过程中,如果投资品种的收益长期为正,那么在复利作用下,即使最初的投资额非常小,时间如果拉的足够长,最终也会获得可观的回报。由此可以看出,投资越早,就越能享受复利的果实。所以,养老投资并不是老了才做,而是要趁着年轻,越早越好。

赵骞:养老的规划越早越好。如果我们不做任何投资,你的钱放在这里,可能会面临通货膨胀的侵蚀。如果我们只投资债券这一类资产或者原来的银行理财,假设你年化回报5%,扣掉2.3%的通胀,实际回报大概在2%点多,这个回报对于养老来说远远不够,更何况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更大形式的通胀,大家都忽视了,是什么?我们的收入也好,我们的财富也好,相对于核心资产的缩水。

养老的规划越早越好,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去做投资,所有的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帮你实现复利。你的年化回报15%是几年的复合?五年你可能翻了一倍,你有十年的投资时间,翻4倍,十五年,翻8倍,二十年,翻16倍。我们要为未来养老规划,你一定要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越早考虑越好。80后、90后,现在都应该考虑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