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篇巨制书写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品味红色经典(27))

鸿篇巨制书写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品味红色经典(27))
2021年06月17日 05:00 人民日报

原标题:鸿篇巨制书写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品味红色经典(27))

  图为电影《大决战》中《淮海战役》剧照。  图片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图为电影《大决战》中《淮海战役》剧照。

  图片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图为电影《大决战》中《平津战役》我军胜利会师天津金汤桥场景。  图为电影《大决战》中《平津战役》我军胜利会师天津金汤桥场景。

  核心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大决战》横空出世。它不仅用影像书写了解放战争雄浑壮丽的史诗,让观众领略三大战役的全局面貌,更以雄辩的气势向观众证明着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优秀影片拥有长久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闪烁光芒

  用光影书写历史和社会变革,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民族英雄人物形象,始终是中国电影人的奋斗目标。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大决战》横空出世。该系列电影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3部影片,总时长11个小时,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它不仅用影像书写了解放战争雄浑壮丽的史诗,让观众领略三大战役的全局面貌,更以雄辩的气势向观众证明着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

  剧本创作历时3年半,八易其稿,查阅各类资料6000万字

  改革开放,迎来伟大时代,文艺战线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电影事业复苏,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影片有了突破性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党、对人民军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中国电影开创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新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时代繁荣发展起来。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电影《大决战》应运而生。

  剧本,一剧之本,是拍摄基础,也是制胜关键。电影《大决战》的剧本由著名作家徐怀中领导并参与创作,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史超、王军、李平分等组成创作组。主创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剧本创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翻看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查阅各类资料达6000万字之多,多次邀请党史军史专家专题授课,实地走访当年的战场和相关旧址,登门拜访亲历三大战役的老同志,深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他们分工合作,在剧本写作期间字斟句酌。从1986年3月至1989年10月,剧本创作历时3年半,其间八易其稿。

  三大战役的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3个战场,相距数千里,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经过反复研讨,主创人员将《大决战》定位于“文献性、史诗性的故事片”。

  文献性,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实、艺术地反映三大战役的历史。真实性是表达基础,艺术性是表现要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必须符合历史真实的要求,使影片内容达到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统一。

  史诗性,就是将纪实与写意相结合,将军事战略意义上的大决战置于时代背景中。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走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史诗性影片提供了价值取向。

  剧本精心设计了一些带有中华文化美学特质的情境。比如,3部影片开篇都运用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巧妙化用于电影语境。《辽沈战役》开篇黄河开冻、浊浪排空,《淮海战役》开篇中原逐鹿、万马奔腾,《平津战役》篇首则是在抒情配乐中,镜头缓缓推移,古都北平的老城墙和古建筑尽收眼底。这些以景抒情、寓意深远的画面,为构建影片的史诗性品格起到重要作用。

  追求“刀削斧砍不失其细,精雕细刻不失其雄”的艺术风格

  1989年1月,影片正式投入拍摄,计划用两年半左右时间完成3部6集影片的摄制工作,向建党70周年献礼。

  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动员全厂近千人参加摄制工作,成立了以李俊为总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分别为辽沈、淮海、平津三个组的首席导演,后又成立了景慕逵、翟俊杰为导演的5个摄制组,统一协调,独立拍摄。总导演李俊这样总结电影追求的艺术风格:“刀削斧砍不失其细,精雕细刻不失其雄。”要求影片既有宏大气势与视觉冲击力,还必须挖掘打动人心的细节,产生情感冲击力、艺术感染力。

  电影《大决战》中涉及人物众多,其中包含6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影片精心塑造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形象。影片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物形象亲切自然、各具风采,直接指挥三大战役总前委的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果敢坚毅、叱咤风云。影片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普通官兵的艺术形象。如,《辽沈战役》中炊事班长面对牺牲在阵地上的战友那句“同志们,开饭了,猪肉炖粉条子”的哭喊,《平津战役》中小战士为了包抄敌人赤身在寒冷中蹚冰河的场景等,都感人至深。

  电影《大决战》另一大特色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当时没有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只能靠真人实景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当年战场情景,摄制人员和参拍部队、群众演员走遍祖国万里山河,拍摄区域北起黑龙江、南至苏皖平原、东起黄渤海、西至陇海铁路。

  其中,有多处震撼人心、万人以上的战争大场面。如:我军围歼国民党廖耀湘兵团的战役,华野攻打双堆集敌军百辆汽车围成阵地的大兵团冲锋,平津战役中我军胜利会师天津金汤桥,等等。这些场面均采用直升机航拍,用镜头铺陈开雄奇壮观的历史画卷,成为代表中国电影摄制高水平的经典之作。

  电影《大决战》上映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又集中力量拍摄了反映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电影《大转折》和向全国胜利进军的《大进军》系列电影,共5部9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得以全景式地展现于银幕,成为党史、军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电影《大决战》气势宏伟、制作规模空前,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项纪录,堪称“现象级”之作。

  《大决战》自1991年7月开始上映以来,每次上映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在当时电影票价1—2元钱的情况下,据1991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计,《大决战》当年上映的全国票房就突破1亿元。各大城市、工厂、企业、学校都出现踊跃争看电影《大决战》的动人场景。

  历时多年,《大决战》仍久映不衰。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专场连续放映《大决战》,观众自发购票,上座率仍然达到80%以上。优秀影片拥有长久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闪烁光芒。

  (作者为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制图:赵偲汝

历史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