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步从这里迈出

5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步从这里迈出
2021年06月16日 15:30 央视

原标题:5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步从这里迈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酒泉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西北地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镇,但它真正闻名世界,是因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飞船都在这里发射,我国第一名航天员也是从这里飞向太空。

穿越茫茫戈壁滩与荒原,我们来到了“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酒泉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西北地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镇,但它真正闻名世界,是因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飞船都在这里发射,我国第一名航天员也是从这里飞向太空。

穿越茫茫戈壁滩与荒原,我们来到了“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总台央视记者 关美璐: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在我身后的塔架成功发射。这一天,注定牢牢地被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是中国确定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方案时中央的批示要求。而时至今日,这颗卫星仍然在绕地飞行。

总台央视记者 关美璐:现在,我们带领大家到发射场的一个地下控制室,它跟我们现在的测发大厅是一个功能。为什么要建在地下呢?因为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在火箭发射前,撤到安全范围外。

在那个没有光纤技术的年代,只能用电缆传输信号,距离越长,信号就会越衰减,不利于火箭测试发射。因此,地下控制室距离发射塔架只有百米之遥。为了保护人员安全,控制室用厚达三十公分的钢筋混凝土铸成了防爆门。

总台央视记者 关美璐:我们还看到了这个标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非常有年代感。

总台央视记者 关美璐:我们正式走进这个大厅,能闻到一股“老建筑、松木”的味道。首先我们能看到一句著名的标语,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经过航天人的努力,这句标语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总台央视记者 关美璐:当时,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老式的电话通讯的,它的服役年限是1961年,1992年退役的,它退役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当时的观测设备,是从潜艇上拆下来的两台潜望镜。直到现在,依然可以通过它,清晰地看到上面的情况。

很难想象,在50年前,航天人用怎样的智慧,利用仅有的设备,让坐在这里的指挥控制人员,一眼就能看见火箭各系统、全国各地的测控站传来的信息。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零号指挥员”张积华下达点火口令,拉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序幕。△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零号指挥员”张积华下达点火口令,拉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序幕。

监制|张伟 陆毅

制片人|郑弘

策划|梁震 关美璐

记者|关美璐 尚凌博

剪辑 视觉|万宣燃

合作|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 郑伟杰

编辑|王丹妮

酒泉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