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组团北上”引关注,曾经遍布古代中国的大象都去哪了?

亚洲象“组团北上”引关注,曾经遍布古代中国的大象都去哪了?
2021年05月31日 10:57 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

  近日,云南15头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引起关注。其实,科学家认为三四千年的中华大地曾经四处分布着大象。它们是如何消失的?

  撰文/记者 李鹏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林景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 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原本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养子保护区的15头亚洲象向北迁徙,一路游山玩水,5月29日已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地界。

  这群备受网友关注的象群,经过了普洱墨江→玉溪元江→红河石屏,于24日进入峨山地界。

  有网友甚至发挥极致的想象力:如果这些巨兽终于抵达昆明滇池之滨,面对烟波浩渺的古老湖泊,以它们的智慧,是否会想起千百年来自己部族里的传说,在南下进入亚热带丛林之前,它们的先辈曾经在一片大湖边生活---一种森林池塘所无法比拟的无边存在,试图横渡大湖的大象都会因为力竭而死。毕竟传说已成真。

  ……

  回到现实,如果现在我们要在国内看大象,除了全国各地的部分条件和设施较好的动物园以外,只能去云南的西双版纳等边境区域了,那里还生活着一些野生的亚洲象。 

  但在三星堆和其他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象骨表明,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曾经到处分布着大象。它们如今都到哪去了呢? 

(制图:秦童)(制图:秦童)

  三星堆象牙很可能来自三星堆大象

  截至3月下旬,四川三星堆遗址在今年的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了近200枚象牙。此前,在50多公里外的成都金沙遗址也发现了数以吨计、上千根的象牙。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掘出土的象牙经过鉴定,被证实来自雄性亚洲象。然而,当代亚洲象主要栖息于热带,而四川的气候环境无法适应亚洲象的野外生存。这些象牙是从哪里来的?

  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大象通过贸易,从云南甚至是东南亚或者南亚的印度、孟加拉等地而来,因为三星堆发现大量只有印度洋才会存在的海贝制品,表明古蜀可能与这些地方存在贸易往来,象牙只是他们对外贸易时采买回来的贵重物品;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大象来自四川本地从考古出土的材料,以及一些古文献的记载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例如,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岷山,江水出焉……其兽多犀、象”。《华阳国志·蜀志》对大象的存在也有记载。

  有专家认为,当时成都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约2℃,环境适合大象生活。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刘诗兴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的分析,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拥有的板状根和气根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树木的典型特征。另外,对古蜀广汉地区的植物学孢粉分析,也表明当时的西川盆地完全适应大象的生存。

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及其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及其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沙遗址曾出土一株大榕树根遗物,树根涉及范围达到100多平方米,在3000-4000多年以前,这应该是一株参天的大榕树。这表明当时成都地区的气候可能还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中接近热带的温暖气候。

  其实,除了大量的象牙,三星堆还出土了不少大象臼齿,因此有学者认为当时三星堆地区有大象栖息。后来因为气候变冷,四川地区才变得不适合大象生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也支持大象来自四川的说法。他指出,当时即使在更北的黄河流域也生活着大象,因此更温暖的成都平原肯定有大象存在。

  “全新世大暖期”大象曾遍布中国

  河南省的简称为“豫”,这本是一个象形字,即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也有学者认为,“豫”字左边的“予”本来是“邑”,“豫”的本义就是“产象之邑”。这表明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大象在黄河流域是有分布的。 

  “甲骨文中曾经记载,有一位殷王曾经到野外猎象。”赵志军说,商朝后期的殷都安阳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他们不可能跑到长江流域等一些南方的地区猎象,应该是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

湖南省醴陵县出土的商代象尊(现存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醴陵县出土的商代象尊(现存湖南省博物馆)

  1935年,殷墟王陵东区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过象坑,埋着一头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饲养者。1978年在殷墟王陵西区东南发掘的祭祀坑M35中就埋着一头幼年亚洲象,戴着一个铜铃。铜铃、饲养者的存在显示,这些出土大象不是野生象,而是“殷人服象”的结果和证明。根据历史记载,商朝人甚至还训练大象作为军事用途。如果没有为数众多的大象来源,大象在商朝被用于军事就无法实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林景星曾经专门研究过古代大象在中国的分布,他告诉记者,根据出土化石及气候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大象在4000~3000年以前在中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它们不仅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都有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也有分布。 

  林景星表示,当时中国北方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自11000年前,地球由极寒的冰川时代进入温暖的全新世。我国科学家根据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资料,将中国地区在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在距今10000~8500年的早期为升温期,气候温和而干燥。而距今8500~3000年的中期则是明显的高温期。 

  林景星告诉记者,这时中华大地普遍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国地区,北至河北,南达雷州半岛南端,东起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西至云南,都有野象的分布。 

  在距今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尽管气温相对下降,但总体还是比较温暖的,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按气象学家的说法,商朝前期我国依旧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当时的华北平原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气温都比现在高,所以活跃着亚洲象、犀牛、马来貘、圣水牛、竹鼠等各种亚热带动物。

西汉 ·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 ·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时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淮河流域、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广阔区域,依旧成群地生活着大象。近些年来,这些地方的考古材料也予以了印证,学者甚至在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人工饲养象的遗骸。

  气候转冷,大象“太南了”

  既然三四千年以前中国大地上普遍分布着大象,为何后来它们都消失了呢?

甲骨文中就有“象形文字”(图片来源:腾讯新闻)甲骨文中就有“象形文字”(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林景星说,这与地球的整体气候变化及对中国地区带来的环境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在“大暖期”时,中国北方地区除了大量的冰雪融水,降水也非常丰沛,因此亚热带植物生长茂盛,大象拥有十分充足的食物来源。 

  但在商末周初,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很多动物也跟着遭殃。气候研究表明,西周时期我国气温有所下降,这是近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环境的变化导致黄河流域越来越不适宜大象的生存。 

  此时,淮河下游的淮夷、长江中下游的楚国、西南的古蜀,依旧盛产大象。《诗经·鲁颂》记载,公元前7世纪,淮水下游的淮夷向鲁国进献的礼品中,就有“元龟象齿”,反映当时淮水下游有大象。公元前506年,吴国率联军伐楚,楚国还曾用火象阵抵抗吴军。 

  到了战国至西汉初年,随着气候的再次转冷,中国北方大象的生活区域开始急剧收缩,很多地方已经看不到大象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战国时代的《韩非子·解老》中记载:“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也就是说,战国人已很少看到活着的大象,但土里还有不少大象的骨头,于是就对着骨头开始“想象”。因为有“想象”这个行为,所以“象”字从此多了“形状”“样子”的意思。这表明当时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有大象生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表示,人类活动的增加也是大象数量显著减少,乃至在广阔地域消失的重要因素大象原有的栖居地,不断被开拓成为人们耕作的田地。地理条件的改变,导致了很多地方的大象向当时人类活动相对更少的南方迁移。 

  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依旧生活着大规模的野象群。但北宋之后,江淮地区的大象彻底绝迹,史籍中再未出现相关记载。 

  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国的大象主要集中在岭南地区。公元1653年,南明李定国部在广东肇庆进攻清军时,就曾使用过大象。清代康熙年间吴三桂起兵反清,派军队进入湖南地区,也曾从岭南带去45头大象。

故宫御花园中的鎏金铜象(图片来源:蛋蛋赞)故宫御花园中的鎏金铜象(图片来源:蛋蛋赞)

  如今岭南已经没有野生大象,其从岭南绝迹的具体时间依旧无法知晓,但学术界认为应该是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事情。今天两广地带和福建的气候依旧能够适应大象的野外生活,但是人类的活动让这些地方的大象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 

  就这样,如今中国只剩下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等地还残存着为数不多的野象了。亚洲象如今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全球的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也许在未来的某段时期,北方又会出现类似历史上“大暖期”的气候环境。但是即便如此,人类也要留给大象足够的生活、繁衍空间,它们才有可能重新踏上曾经生活过的故土。

云南省中国大象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