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力量”将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近日,以“新格局 新发展 新金融”为主题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等多位嘉宾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变局下的全球经济治理和科技助力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等多个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和发展仍有待推进
自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走向愈发牵动世界的目光。而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看来,从1945年到2020年,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今天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50%,在过去数十年里每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60%以上,成为全球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
对于如何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朱民认为,仍需推进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如继续支持WTO并对WTO进行改革,让贸易的多边主义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本世纪以来科学创新不断进步、数字化发展迅猛,关于这些新领域的框架和思路需要搭建;构建以G20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的政治领导力等。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改革和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本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和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力量”将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让风险防范工作更具挑战性,如何维护金融安全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对此表示:“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资产价格通胀的变化,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过度杠杆和金融不稳定,做好不同通胀情境下的应对准备,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预期,警惕结构性通胀上升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热。”
转变发展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参考报》记者留意到,不少学者和专家纷纷认为,从我国发展的大逻辑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强调,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大、空间足,且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人们更愿意为教育、娱乐、健康、养老、医疗等付费。目前我国传统消费不断扩容增智,新消费持续涌现。一方面,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约6万亿美元,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消费的行为也不断演变,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出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消费,在刘连舸看来,目前我国传统基建仍有空间,新基建需求巨大,高端制造业领域目前竞争力还明显不足,以5G、工业化、互联网这些为基础的新基建在未来将释放更大的潜能。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各类融资需求估计将达到14万亿元。
此外,“全球化依然是大趋势”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放眼全球,哪些领域值得关注呢?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看来,数字经济、生物制药、能源仍是重要赛道。迈克尔·斯宾塞认为,数字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全球,很多领域也都受到了数字化的冲击。创新不仅推动了很多机会,有很大的获益,也提高了生产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科技持续引领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经济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其最终目的都是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吸收外部冲击的能力,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自然离不开金融支持。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看来,构建适应经济增长新模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引领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未来五年的金融政策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认为,我们首先需要科学准确全面理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和路线图。根据中央部署,结合中长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陆磊表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挑战,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这需要从着力提升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与金融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和监管能力等五个方面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提出的“未来金融科技将呈现七大趋势”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霍学文的“七大趋势”主要包括:金融技术发展总是边缘突破;金融科技首先替代高人力成本业务;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变成现实;金融科技让金融监管不断面临平衡选择;金融监管越来越需要强化监管科技;智能监管是未来趋势;智能监管需要强大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