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片效应:如何打造你的社会标签?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二十一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名片效应:完美标签,为职业赋能
文 | 包楚婷
一张小小的名片,很不起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好了这张小卡片,便会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名片是一张写有个人主要信息,用于向别人介绍自己,主动展示给对方的一张卡片。名片表面上的功能是留给别人的一个联系方式,但实际上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别人快速地认识自己。
要想让别人接纳自己,袒露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心理咨询师在和来访者进行沟通时,为了让来访者更加亲近和信任自己,会采取自我坦露的方式,主动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经历,这样会在无形中拉近与来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用到社交场合也是如此,曾经有记者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并当着众人的面问了他一个让人觉得很难堪的问题:“你哭过吗?”这个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如何回答才能既不让对方感到尴尬,也能维护自己世界球王的权威形象呢?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表明与他人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呢?一个笨办法就是尽量多地将我们的信息坦露给对方,总有一个信息能碰巧和对方一样。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两个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原理。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被试者们看很多人的照片,但不同人的照片被观看次数是不一致的。有的照片可能只被看了一两次,有的可能达到二三十次。然后询问被试者们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们都会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第二个实验是让一些被试者品尝几种饮料,与此同时,让他们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转移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验助手出现了,他们扮演的是“路人”甲乙丙丁。当然,实验者不允许和“路人”交谈或者其他交流行为,但是这些“路人”露面的次数是有多有少的,同上个实验中照片被观看的次数类似。然后,实验者同样询问被试者比较喜欢哪一个“路人”。结果也同上一个实验一致,大家都喜欢露面次数多的,露面次数越多,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
为自己准备展示的名片时,也需要注意不要一味地迎合对方的口味、观点等,这会让对方在对你产生好感之前,察觉出你的意图。要知道,名片效应的内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性,如果对方发现你是为了接近对方或者其他某个目的的话,那么不管你与对方有多么相似,在他眼中你都是一个虚伪的人,或者至少是有所图谋的人,他不仅不会与你接近,还会对你敬而远之。
正确的展示应当如此: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还有一点需要铭记的是,“名片效应”是一种不可逆的效应,我们给自己打造的“名片”就像是我们的标签,能够给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和维护自己的这张“名片”,它包含了我们所有的信息——不仅仅是谈吐举止、人生经历,还有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
最后回过头来看,“名片”其实早就不是名片本身这张小卡片了,名片就是你自己,就是你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存在的整体形象。外在的形象,比如容貌、身材、穿着打扮甚至气质,都可以改造、包装、升级,与此同理,内在的形象,包括学识、修养、脾性等等,也都可以通过“包装”呈现出来。最近很火的上海名媛拼单群,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谨记,你所见的未必都是真,若想是真,还得真的努力提升自己啊。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