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自动化:“机器换人”是缓解招工难的一剂良方吗

重新思考自动化:“机器换人”是缓解招工难的一剂良方吗
2021年05月23日 09:05 新浪科技综合

  重新思考自动化:“机器换人”是缓解招工难的一剂良方吗

  许辉

  过去十年间,中国出口加工型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愈演愈烈,招工难问题首当其冲。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面临更严重的招工难问题。农民工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流动,受到交通封闭与隔离要求的限制,为解决高效生产问题,企业加快了自动化的进程。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8万,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收接近400亿元,实现利润9.2亿元,是疫情期间少有的正增长行业。在服务行业,越来越多的酒店引入机器人来执行日常的消毒、送餐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

  劳动力市场正不可避免受到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影响:为适应生产自动化带来的技能升级要求,部分年轻、具备学习能力的工人,将有机会被选中参加技能培训,转型为掌握工业机器人技能要求的新技术工人。但同时,大量无技能的农民工被机器人替代,招工难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技术性失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值得关注。

  机器怎么换人

  笔者曾在2018年-2019年间,在珠三角做过田野调查。

  就动力而言,地方政府基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的目的,积极推动“机器换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根本动力,在于借助工业机器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缩减生产成本是相对次要的考虑。

  就产业而言,汽车、电子和家电是最代表性的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如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个环节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参与,有的甚至实现了100%自动化。就功能而言,焊接、冲压、搬运、码垛、打磨和喷涂是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主要应用,用于替代工人执行具有重复性、疲劳性和危险性的工作。

  孙中伟和邓韵雪的研究表明,在广东范围内,样本企业中的半数已经开始实施“机器换人”。笔者当时采访的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本体生产商,近年来的产品供应也增长迅速。

  政府公开信息也显示,东莞从2014年到2017年共有2698个企业申报“机器换人”专项基金,企业新增设备达7万余台。佛山从2015年到2017年共扶持368个“机器换人”专项项目,应用机器人超过7000台。这些数据有助于估算技术性失业的规模。比如,东莞官方预计“机器换人”项目减少用工19万人。当前并没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相对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揭示到底有多少农民工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但不同学者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均反映出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孙中伟和邓韵雪对299家已经实施“机器换人”制造企业的问卷样本分析发现,平均每家减少96人,约占员工总数的9.58%。这些被替换的工人中,89人是普工,占比90.66%。程虹等基于2015年-2017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经验数据,分析出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劳动力整体替代效应为2.9%,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0.3%。

  笔者认为,在不同行业机器人对工人替代率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企业自动化升级的路径和规模。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如果选择使用少数机器人工作站来执行焊接、码垛等危险性、重复性的岗位,替换工人的数量较为有限。而如果是大型企业实现整条流水线乃至全部车间较高程度的自动化,受到影响的工人数量就大大增加。就笔者调研过的企业而言,一台机器人基本可以替代3-4个人,整体用工人数的减少在10-30%之间。

  机器换掉什么人

  从招工难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趋势难以避免,但随之而来的技术性失业似乎并未引起太大关注,这跟企业和政府采取的执行策略、技术话语以及地方主义密切相关。

  首先,面对企业的产业升级决策,农民工只能被动接受。且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是在逐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自然流失”的方式缩减员工规模,如合同到期后不续约等,企业无需为此支付赔偿金。即使企业需要新型技术工人操作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也倾向于在劳动力市场直接雇佣。内部培养成本较高,还面临被同行挖角的风险。

  其次,在科技竞争背景下,技术决定论占据舆论主流,某种程度上机械地形成了所谓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对立,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当低端就业的农民工被代表高端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替代时,人们更多看到所谓科技进步创造新就业,失业问题被忽略。另一方面,农民工也更倾向把失业归结为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不够。

  最后,在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城市政府会提倡农民工返乡振兴乡村,以减轻其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负担。但由于现在的农村社会并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支撑大规模农民工返乡,随着失业问题的转嫁和蔓延,后果可能是社会不平等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恶化。

  受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工人很难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职业培训,实现技能升级重返劳动力市场。虽然有的企业会通过调岗,让他们去其他厂区、部门或岗位,但面对新工作,这些工人往往存在不适应性。笔者曾采访过一位汽车零部件厂工人,因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他从生产岗位被调到质检岗位,最终结果还是离开。

  此外,有些具有一定技能要求、而又具有危险性,如焊接、喷涂等岗位,机器人的引入会减少职业病伤害,但当农民工从技术岗位转为普通岗位时,收入下降是大概率事件。或许,他们可以采取一些抗议行动,但效果相对有限。一是因为这些工人数量往往较少,二是因为相比于机器人稳定、精确、持续的焊接和喷涂,他们建立在专门技能基础上的结构性力量,已经被削弱殆尽了。

  被换掉的人去哪了

  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导致的技术性失业,尽管总体规模难以估量,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

  按照欧美国家的经验,机器人的使用对低技能农民工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迫使他们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低,这种跨行业转移越明显。这或许是孙中伟和邓韵雪的研究中,只有27.61%的人担心因为机器换人而技术性失业的原因。其他超七成受访者可能觉得在服务业能较容易找到新工作。一位曾在工厂操作CNC机床多年的访谈对象,由于如今CNC机床全部实现自动化,转行去做足疗按摩。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0.5%,该数据在宏观上也印证了就业从工业制造业流向服务业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民工仍从事家政清洁、网约车、外卖骑手、日结等低技能工作。到手工资或许有所增加,但这类工作通常是短期、临时的,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与情感劳动,同时缺少社会保障。一旦遇到劳动侵权等争议,他们难以通过劳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临摩擦性失业的几率和频次大大增加。

  从这个角度看,“机器换人”导致的劳动降级,更多体现在农民工跨行业就业过程中。相比制造业工人,服务业工人的工作场所分散、劳动时间不集中,更加原子化。这天然地限制了他们发起“野猫式”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与影响力。因此,即使这些工人的遭遇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同情,但任何改变的力量,在结构性的障碍中都难以组织动员。

  另一方面,制造业自动化可能导致中国的就业结构“极化”,加大跨越中等收入陷进的难度。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就因技术进步出现两极化趋势,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份额和工资逐渐增加,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大量减少。部分中国学者的定量研究表明,制造业领域两极化倾向初露端倪。笔者观察发现,农民工中只有小部分人获益于自动化、实现技能升级,大部分人遭遇了劳动降级或技术性失业。尽管家政、快递、外卖等工作的工资有所上涨,但这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购买社会保障的补偿。

  因此,不能把自动化作为应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的唯一方案。“机器换人”需要高资本投入,即使政府提供补贴,企业仍需大量投资,对出口型企业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万一订单减少甚至取消,自动化得不偿失。制造企业自动化升级仍将是一个长期、渐进、曲折的过程。

  为应对新冠疫情,企业自动化进程加快,但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新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也开始显现。没有职业教育和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善,单纯的技术投资,也无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先进的机器设备需要掌握专门技能的新技术工人来安装、操作和维护。就此而言,让更多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转型成为新技术工人,并享受更多经济社会权利是需要持续推动的方向。

  但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国家可投入大量资源提升硬件教学能力。但由于从事职业教育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到兼备实操能力与理论水平的人,技术专业的师资建设同样存在挑战。尽管制造业存在种种问题,但在过去四十年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一套法律规制体系,对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有基本保障。相比之下,服务业仍处于蛮荒状态:劳动关系的确认,社会保障的覆盖,争议处理的推动,工会组织的介入都需要从基础做起。

  (作者系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博士)

机器人自动化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