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一代传奇谢幕 ,愿天下再无肝癌。
“吴老已病危,今晚可能仙去。”
今天凌点四十分许,手机震动,短信跳出。吴老,即吴孟超。
刚刚!13点05分,噩耗传来。
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弥留之际,他的三位女儿和最亲近的学生们陪伴在身边,为他祈祷,为他送行。
公开资料显示,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年就读于同济附中,1943年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退休。
传奇终将落幕。吴老驾鹤,意料之外,更在意料之中。
近几年,有关他身体愈下的传言不断;2019年底,本刀在一次会议上邂逅王红阳院士,询及此事,王院士亦直言不讳。
再往后,海军军医大学的同道们都说,吴老卧床日久矣。
吴孟超这个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放眼天下大医,声誉和地位几无出其右。
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
对此,国社在曾经在一篇报道中有过综述——
他带领同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他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
即便做出了这么多开创性贡献,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因为家贫,吴孟超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就前往马来西亚谋生计。
游子恋故土,志士爱祖国。1939年,吴孟超从马来西亚独自回国,经努力考入同济医学院。在战火轰鸣的年代,他选择步入行医的行列,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去医治那些受伤的同胞们。
也是在同济医学院,吴孟超得以认识裘法祖。裘曾有曰:“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份信念,同样深深贯穿了吴孟超的一生。
“一天,裘教授对我说,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也正是听了裘教授的话,我才决定向肝胆外科进军,一直干到今天”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那个年代的中国,肝脏手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个患者被确诊得了肝癌,几乎就等同于死亡。几乎是从零起步,吴孟超进入了这样一个未知的荒原。
辛苦和磨难可想而知。1960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此后,他更是不断突破,带领同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据媒体报道,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他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面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
终其一生,他始终行走在肝脏外科的风口浪尖。
但凡名满天下者,多为盛名所累。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女孩说:“后来我选择了9月24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2010年那一年,88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的手术就有190台。
直到96岁高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2018年,吴孟超这样直陈心志。
有人记录过他和护士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吴孟超:明天有什么手术?有没有我的?
吴孟超:没有排,没有人排我。
护士:休息休息吧。
吴孟超:排吧!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排。你去找一个。
经年累月,因为长时间手术,吴老的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
这双“神奇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每每满腹腔都是血,只要吴老的手伸进去一摸,某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有人问手术室护士长:“开刀时,‘老爷子’的手抖吗?”护士长回答说 :“不抖。”
“要说一点都不抖,那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可能是因为拿笔和拿手术刀的姿势不一样的关系,力度不一样,心情不一样吧。我拿起手术刀来,自己也觉不出抖来。”面对记者的求证,吴老坦言。
虽然已是肝脏外科的top1,但吴孟超对病人没有丝毫高冷。
细节永远最动人。
因为传承。如同裘法祖老先生只要是冬天去病房一定会把听诊器在自己的胸口捂热了才会给病人检查,吴孟超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
这种爱,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吴孟超深知,对很多人来说就医费用高昂,所以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主张为病人节约,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
他认为:“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关于吴老的行医故事,媒体报道“汗牛充栋”: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那天的手术就需要取消,但吴孟超没有因此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哪怕只是多住院一天,对他们都是负担......
2017年春节前夕,本该回家团圆,他却坚持为患者手术,“今天手术后,这位年轻的姑娘大概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又多一位病人回家过年,这是医生的‘万事如意’”.......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吴孟超说,他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可以说,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2012年,吴孟超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上这样写道:
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方鸿辉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细节:
2018年2月6日,方鸿辉去看望吴孟超院士,聊到肝癌的外科手术、建立病人随访制度以及病友俱乐部等话题时,吴老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很有意味的故事:
大海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被搁浅的小鱼,在烈日下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有一个孩子弯下腰一条一条地捡起这些小鱼,重新扔进大海。旁观的一位大人对这个孩子说:“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
朴实又极富哲理的话语,诗一般的画面。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吴老描述的这样一幅画面,其实就是他终其一生救治肝癌患者的写照,他这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
这些小鱼如同患了肝癌的病人,被搁浅的小鱼,太阳一晒,难逃死亡的命运。吴孟超和他的同事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尚有“手术可能”的病人切除肿瘤,让他们至少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甚至幸运地被治愈。
因此,他就像那位执著地在海滩上救鱼的小孩。尽管能够救起的小鱼数量很有限,再说即使已经抛回大海的小鱼仍有再被搁浅(譬如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确有一部分幸运者就此而重获新生!
而这份幸运,正是我们所有外科医生所能获得的自我满足和职业成就。
医者仁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吴孟超
他这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
吴老,祝您一路走好;
这个世界,感谢您曾经来过!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