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做公益,随时可做公益,是怎么实现的?

人人可做公益,随时可做公益,是怎么实现的?
2021年05月21日 10:18 品玩

原标题:人人可做公益,随时可做公益,是怎么实现的?

关于公益,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线下捐款上。但其实,我们每天的数字生活,都可以转化成公益的一部分。

每天走 10000 步,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兑换企业提供的善款;在特定线下门店用微信支付买东西,便有机会获得“公益币”,并且可捐赠出去; 甚至,在玩《王者荣耀》时,你也可以通过捐赠峡谷步数的形式做公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常见的线下捐款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一块几英寸大小的屏幕上,人人可参与公益,随时可参与公益。用户的每次点击、转发和点赞,都可以变成“公益数字化”的一个虚拟字节。

2021 年 5 月 20 日,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重庆召开。来自联合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腾讯和 IBM 等的演讲嘉宾们,在建成于 1954 年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里,讨论着公益领域最新的数字化趋势。

从传播到泛公益,公益数字化的三个阶段

互联网公益,是公益数字化的桥头堡和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公益以技术演进为驱动。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至今,其灵魂依然没有改变,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创新。”在峰会上,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说。

陈一丹所著的《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中,参照 Web 1.0/2.0/3.0,将互联网公益划分为 1.0/2.0/3.0 三个阶段。

1.0 阶段主要以门户网站公益频道和网络论坛互助板块为载体,以公益信息的传播为内涵。2.0 阶段,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变成了传播+捐赠。

社交平台兴起,让网民们可以随时获取公益信息,并且对公益活动发表意见;网络支付逐渐成熟,让随时随地的小额捐赠成为可能。

2008 年的汶川地震成为公益数字化的一个加速节点。QQ 和微博等渠道,支撑了灾情报道、发起捐款和网络寻人等网络互助活动。而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三大支付平台,为汶川地震募捐了超过 6000 万元的善款。

2011 年后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让更多用户连上了网络。通过那几英寸大小的屏幕和数字化手段,“人人可知晓,人人可捐赠”,真正开启了一个全民公益的时代。

“慈善应该是人人可参与的公共事业。”陈一丹在峰会上总结道,“伴随数字化程度加深,公益行业将越发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将被贴近他们的公益组织直接触动和感染。”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加速了所有行业的数字化,公益自然也不例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线上捐赠已经常态化。

在峰会现场,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披露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近年来,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0年募集金额更是达到82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52%。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

回过头再看互联网公益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 2.0 到 3.0 的过渡期。Web 2.0 形成了海量数据,公益数据可与用户其他业务数据结合,创造新的公益玩法。比如现在流行的“捐步”,已经具备了 3.0 的特征。

《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指出,互联网公益 3.0 将形成“传播+捐赠+泛行动”的模式。而实现这一切的技术基础是机器智能对海量数据的处理,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公益信息,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公益活动给用户。

互联网公司的公益行动

在公益数字化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身影。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探索出不同的公益模式。比如,前几年基于微博发起的“冰桶挑战”,人人都可以种树的蚂蚁森林,以及滴滴的“爱心里程”。

而定位于数字化转型连接器的腾讯,在公益数字化上更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方法,涵盖的面十分广阔:从基金会到捐赠平台,从公益日到把公益思想融入到每个产品中。

早在 2007 年,腾讯就成立了公益慈善基金会,其运营的腾讯公益平台,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截至2021年4月,该平台累计筹款总额超117亿元人民币。

2015 年,腾讯公益牵头发起了“99 公益日”。在主题上,从“指尖公益”、“公益产品透明度”到“理性公益”,99 公益日一直站在公益趋势的最前沿;在玩法上,99 公益日新颖的设计充当了“善意催化剂”,比如2018 年的“集小红花”活动。用户可以在朋友圈转发自己支持的项目,朋友的支持会贡献给用户小红花。此后,小红花逐渐成为腾讯公益的标志,融入到腾讯的产品中。

借助数字化、轻松的互动形式,99 公益日把公益做成了人人可参与的全民活动。目前,它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场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动日。2020 年 99 公益日,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

不仅如此,腾讯还把公益理念融入到旗下产品和技术中。在产品领域,有微信读书的“为盲胞读书”、QQ 邮箱的暖灯行动、全民 K 歌的“为爱发声”……

在技术领域,腾讯优图实验室研发了 “跨年龄人脸识别” 寻人能力,帮助寻回多名被拐 10 年以上的儿童。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联合腾讯云微瓴产品部和 TEG 安全平台部,共同孵化 AI 智能养老监护系统, 经过系统综合处理, 判断视频画面中是否有老人跌倒,及时通报相关人员采取应急预案。

做到上述这些后,腾讯觉得还不够。2021 年 4 月 19 日,腾讯提出了 “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战略,宣布对腾讯公益平台与企业社会责任部进行升级,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升级后,首期将投入 500 亿元,对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

对于此次动作,腾讯主席马化腾表示:“当一家企业越往上生长,越需要把创造社会价值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500亿元只是投入的开始。”

公益组织迈向数字化的绊脚石

公益数字化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但数字化对公益组织来说,并不只意味着线上募捐,而是整体运作模式的改变。就中国本土而言,公益组织的能力不一,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能轻松实现数字化。

腾讯基金会和腾讯研究院在峰会上发布的《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本土的公益组织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应用不均衡和基础不牢固三个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 近七成公益组织负责人(法人 / 理事长 / 秘书长)迫切地想提升机构数字化程度, 但其中 46% 的负责人表示仍未破解“如何做数字化”的难题, 不知道怎样将数字化建设融入机构发展规划中。

机构的持续投入也是个问题。数字化带来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公益数字化尚未取得业内的广泛验证和推广,不少公益组织处于观望状态,在成本投入上有所保留。此外,技术能力不足、人才供给短缺和数据孤岛困境,也都阻碍了公益组织迈向数字化。

不难看出,公益组织数字化的现状并不乐观。《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当前中国公益数字化发展缓慢。

幸运的是,不少有能力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尝试解决上述种种问题,腾讯也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腾讯基金会公布了 2 亿专项基金,用于发起“千百计划”:在未来两年里,通过补贴1000名公益数字化专职人员、资助100个公益数字化行业支持计划、共建1所公益数字化虚拟学院,为公益组织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助力。

此外,腾讯还利用自身的技术特长,帮助公益组织实现数字化转型,包括用小程序募款、用公众账号交流、用视频号直播带货、用腾讯文档协作等等手段。

在峰会后的采访环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腾讯公益将把推动公益行业数字化,作为接下来的重要战略,继续丰富和优化产品服务和资源保障,实现包括筹资、传播、项目、组织管理等在内的全链条公益数字化,助力公益组织更高效地发起和管理项目、更容易地拓展捐赠人和企业资源,更透明地披露项目和财务等信息。腾讯公益还将联合专业伙伴促进整个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提升。”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