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厚植人文素养 培育家国情怀——从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看作文考查新特点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 题:厚植人文素养 培育家国情怀——从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看作文考查新特点
新华社记者杨洋
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于5月15日至16日在江苏泰州举行了决赛终评和颁奖典礼。本届大赛命题有哪些特点?对中学生写作有哪些启发?
紧贴时代背景 立足生活实际
记者了解到,大赛命题立足时代背景,围绕“百年巨变”设计决赛题目。决赛A卷第一题,“以一百年来的家国变化为主题,写下令你印象深刻的前辈故事。”B卷第一题,以“路”为话题,反映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
“着手处应具体而微,着眼处应高远。”评奖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尤立增介绍了命题思路与评审要求。他说,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命题理应体现这一宏大主题。同时,也要避免大而空的表达,要注重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人与事,寻找新颖角度书写这一宏大主题。
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结合评委阅卷评奖情况说,宏大主题对中学生写作来说具有较大难度,但是许多选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驾驭题材,不但写得文采斐然、构思精巧,而且不少作品都表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体现出作者敏锐细腻的诗情文思和深刻博大的家国情怀。
吴思敬指出,同时也发现部分作文存在套路化、模式化、假大空现象。他提醒,真实是文章的品格,写作要“求真”,书真情,说真话,内容具有真实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引导学生阅读 厚植人文素养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认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注重“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很有价值。
段增勇指出,写作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广泛的阅读,没有阅读的历练,就很难有见解性地认识,也不会深刻的感悟。当前一些中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积累不够,写作浮于表面。“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重视阅读培养,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冯晓云介绍,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终端性考察主要有两方面途径:一是高考作品评阅,二是具有全国影响性的作文大赛。通过阅读本届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学生作品,能感受到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进步,叙事的完整性,论述的严密性都有所提升。但也要注意避免“名人开会、名言集锦”,看上去内容很丰富,逻辑却经不起推敲。
冯晓云进一步分析,未来作文的考察方向,应注重情境具体、任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康新江认为,学生们通过参加比赛,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对于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有深远影响。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关心普罗大众,书写人间真情,展现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力求公平公正 杜绝套作押题
“不能收费、不能办班、保证公平,这是大赛的基本要求”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介绍,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专业性,所聘请的评委很多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委。为保证决赛评奖的严密性、公正性,阅卷工作分初评和终评环节。每份赛卷均由三位以上评委盲评打分,最后根据平均分进行合议确定奖次。其中,特等奖和“十佳小作家”奖均经过十多位评委层层把关。
决赛A卷第二题以“擦黑板”为题写一篇作文,B卷第二题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吴思敬告诉记者,这两个题目都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细节,降低了押题的可能性,更加关注是否“平中见奇”“细节中见真情”。
专家评委们认为,评审中要注重考查综合写作素养,减少参赛者用已有的现成作品套写、宿构、抄袭的可能性;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细节刻画、谋篇布局等基本功方面。要引导学生和老师重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不是靠猜题、押题,而是靠日常的积累和训练来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
大赛组委会执行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表示,组委会将遵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大赛章程和实施细则方案,把大赛打造成一个以文学方式立德树人的公益品牌。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