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藏在基因里的反社会人格,你真的了解吗?
原创 小楼心理课 小楼聊心理
过去我写过很多儿童犯罪案件的心理分析文章,其中有一个反复提到的概念,反社会人格。
印象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会有反社会行为吗?
《窥探》里发生的故事似乎在指向肯定的答案,按照剧中的设定,精神病态的基因可以遗传,在胚胎阶段就可以检测出来。
连环杀手韩叙俊被捕后,他的妻子和另一名女子发现自己的孩子都被检测出了这种基因。
精神医学理论认为它是一种天生的人格特质,也就是我们说的反社会人格。
犯罪心理学专家罗伯特·D.黑尔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的大脑不同于一般人。
“精神变态竟是我自己”
詹姆斯・法隆是一个年过而立的神经学家。多年来,他看过了无数脑部扫描图,他知道杀人犯们的图像是与众不同的。
另外,他还进行了一项基因方面的独立研究,想要找出与阿兹海默症有关的特定基因。
当他拿到自己家人的脑部扫描图时,竟然发现其中一张图,和自己研究的杀人犯脑部扫描图,十分相似。
没想到,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那张图确实不是他家人的,而是他本人的脑部扫描图。
他去询问母亲,母亲告诉他,他的父系家族在2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数个杀妻弑母的案件。
我们的先天因素(基因)决定了个性的80%,而后天因素(成长环境)只掌控其余的20%。
可现实生活中的他,从未伤害过别人,也没犯过罪。但实验结果就摆在面前,他不得不面对。
他去问了和自己有几十年交情的朋友,才察觉了一些端倪。
同事们其实也质疑过他的行为,甚至叫过他心理变态。只是他当时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甚至觉得这是别人对他的愤怒和嫉妒。
他喜欢戏弄别人,喜欢恶作剧,但他并非存心要作恶,只是想要观赏别人的痛苦。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用爱意和支持保护着他,哪怕他调皮捣蛋,也会耐心引导他,未曾对他有过任何暴力。
那些真正变成杀人狂的,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早期受虐,或者长期处在暴力环境中。
自带危险属性的孩子
第二个故事,在英国一个叫《危险的少数》的纪录片里。
男孩科迪,女孩劳伦,是两个从小就表现出极度“残酷”行为的孩子。
6岁的科迪,看起来和普通小男孩并没什么不同。
有一天,老师告诉劳伦妈妈,劳伦带了一个危险工具去了幼儿园,那是一种专门切割瓷砖的工具。
劳伦在幼儿园展示给别的小朋友看,她还鼓动别的小朋友把手指放在里面,告诉他们可以切下手指。
很多小朋友都吓哭了,但是劳伦却不为所动。
她的行为也震惊了老师,老师除了通知劳伦妈妈,还打电话通知了心理医生。
越了解劳伦的情况,劳伦妈妈越担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到青春期她可能会离家出走,20岁之前就会因为伤人或杀人罪进监狱。
因为“大脑”与正常人不太一样,他们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感受,也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他们行动时不考虑后果,只遵循自己情绪。
如果没有实施心理干预和治疗,这类孩子很可能在青春期和成年后严重伤害别人,成为 “杀人犯”。
记录片中,两家父母会定期与精神病医生会面,评估孩子的行为和精神状况,并从咨询师那里获得如何应对这类孩子的建议。
不过,这并不会让孩子变得完美。拥有反社会基因的人不会变成天使,但是完全可以让他们朝不坏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做的,是在反社会人格者幼年时就发现他们,帮助他们远离麻烦。
如果处理得当,那些缺乏同理心又十分好胜的人,也可以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