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山里响起“电骡子”之歌
壶瓶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这里山高路险,有千米以上山峰266座,主峰海拔2098.7米,被称为“湖南屋脊”。
1892年,广东客商卢次伦在壶瓶山镇兴建茶厂,取名泰和合,产出的宜红茶远销欧洲。感念当地人生活的艰难,并感恩那方土地对他的接纳,卢次伦捐资筹款,疏通渫水河畔100公里险滩礁石,铺设壶瓶山400公里青石板路,建成北至湖北鹤峰、东连湖南常德的湘西北“茶马古道”。
100多年后,踏着青石板路,寻着袅袅茶香,全国劳动模范覃道周带着壶瓶山供电所的“电骡子”们,踏进了泰和合茶号的青石镌花门。10多年来,他们在党旗的引领下,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以实际行动温暖着大山里的每一位客户。过去,骡子是这里最可信赖的运输工具,是负重耐劳的象征。如今,“电骡子”是这支国家电网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的代名词。
大山褶皱里的村庄,同一村的两户村民,可能相距十几公里。翻山越岭,往返30公里山路,就为买一包盐。这些难以想象的情况,都真实的在这里发生。
2007年,壶瓶山供电所成立,所长覃道周与同事们约定,每次巡线进村,都要当乡亲们的快递员。
从那时起,供电所员工的摩托车上又添了重量,不仅装着灯泡、开关等家用电耗材,还捆着村民需要的生活用品。“想买点啥,跟那群‘电骡子’们说。”“电骡子”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高山云雾出好茶,但受大山阻隔,再加上缺乏劳动力,鲜叶等生态农产品卖得不及时,只能烂在家中。覃道周知道后,又将志愿服务的项目扩大,除了帮村民免费代购生活用品,还帮忙把山货带到集镇上出售。
爬大山、走土路、蹚河水、过吊桥,“电骡子”们将茶叶、腊肉、土特产等产品一点点搬到集镇上,又将大米、牙膏、盐等生活用品送到村民家。2007年至2020年,“电骡子”们累计帮村民运送物资达15万公斤。
有村民为表示感谢,硬塞给他们一袋土豆或者一包玉米,他们总趁村民不注意,悄悄将钱压在桌子上才离开。有时候实在推脱不掉,他们就给村民交电费。
大岭村月亮山海拔1800米,零星住着12户人家,多为不愿下山的老人。张文耀就是其中一位。他一个人住在半山一间木头搭成的房子里,靠点蜡烛、油灯照明。
在巡线时覃道周发现了这位老人。“不能让老人摸黑过一辈子!”覃道周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要将电送到张文耀家,需要在月亮山架设15根电杆,拉通1600米电线,建设成本至少5万元。
一盏灯,5万元!这盏灯到底要不要点亮?点亮,当然要点亮!
2014年7月17日一大早,覃道周和同事们一起上山。300多公斤重的电线被分成了10多卷,10多人首尾相连,他们用刀在杂草丛中劈出了一条通道,将线缆背上了山。
在悬崖上架线,线要从月亮山的一个山头拉到另一个山头,两山之间垂直落差160多米,喊得应,走起来却要好几个小时。风顺着山沟跑,“电骡子”们手脚并用攀爬在悬崖间,没有绞磨机,就靠人力把导线拉直。一使劲儿,硬实的导线便将手勒出了血痕。一寸一寸地将导线收紧,汗水浸到伤口里。
下午6点左右,线路施工全部完成。张文耀按下家里的电灯开关。随着“啪”的一声,温暖的灯光瞬间照亮整个木屋。
在壶瓶山镇,覃道周和“电骡子”们帮助了不少像张文耀这样的特困户,照亮了户户山中人家。
如今的壶瓶山镇,两万多亩茶园,一山接着一山。古茶园里,村民正使用机械采茶。茶叶加工厂里,加工好的石门银峰销往全国各地。
覃道周心系山区脱贫事业,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破解山区农网升级改造难题,促进当地茶叶、烟叶等产业发展,助力壶瓶山成为三湘茶叶第一镇。
“风也见过,雨也见过,你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驮的是远山的呼唤,还有你浓情如火……”如今,一首《“电骡子”之歌》在大山里唱响,歌声中,一盏接着一盏明灯亮了起来,如星星闪烁,汇聚成河。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