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梅瓶: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2021年04月22日 18:12 界面新闻

原标题:梅瓶: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宋人有诗云:“公余终日坐闲亭,看得梅开梅叶青。可是近来疏酒盏,酒瓶今已作花瓶。”1

梅瓶,被誉为中国瓷器第一器形。它修长优美,高挑富于曲线,造型挺秀俏丽,如同美人的窈窕身姿。它以口小得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

在近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青瓶藏酒

在宋时,它被称作“经瓶”。宋人袁文写《瓮牖闲评》,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所谓京瓶者便是经瓶,被当成是盛酒用器。在古代称作“经瓶”,与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

经筵是中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始于汉代,在宋代正式制度化,讲经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酒宴,当时所用的酒,就是盛放在如此器形的酒瓶里,它因此而得名。

梅瓶作为酒具,在许多铭文中有所反映,这一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明墓的陶梅瓶,肩部堆雕着“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天藏地酒”之谐音,表明它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其他铭刻还有如“清(青)平(瓶)长(藏)久(酒)”“久久(酒)平(瓶)安”等。

仿辽人鸡腿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成形受北方辽国契丹族文化的影响。为了适应马背上不断迁移的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而创烧出便于携带的陶瓷壶。

这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作运水或储酒之用,小口为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了酒的挥发且方便携运,在辽墓的壁画中,常有表现契丹人运输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因此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梅瓶的雏形。

历代梅瓶

宋代,梅瓶甚为盛行,民间窑多有生产,却少见于宋代的官办瓷窑。在民间一般的大小酒铺里,都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给人一种亭亭玉立、挺拔颀长的感受,这是宋代梅瓶的典型气质。

宋代梅瓶,器体高且偏瘦,肩部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造型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北方瓶身偏高,修长高大,高度变化明显,南方梅瓶则偏矮小,尺寸较小。如北宋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造型优美、釉色青翠、刻花娟秀、刚劲有力。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的基本器形,但改变了宋代梅瓶纵向发展的趋势,转为横向发展:肩部日益宽博、瓶身渐趋低矮、重心更稳,短颈呈平口,粗上细下呈梯形。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增添了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峰阶段,造型渐趋优美。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中的御用梅瓶,尤以青花为重。如今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内,都藏有不少明代官窑和民窑烧制的青花梅瓶。

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口部圆浑厚实,无明显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微向里收;在足部收尾部分,稍向外撇。白釉梅瓶肩部以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属宫内用器。明永乐、宣德期间的梅瓶,给人以沉稳端庄,略带浮华的感受。

清代的梅瓶,造型比例更为夸张,上下比例略带不谐调感。这时期梅瓶已成为清宫中的重要摆件。清乾隆时期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又收得较细,且纹饰更讲究图案化。

以“梅”命名,不仅代表了梅瓶从酒具变为花瓶的实用功能,更象征了谦谦君子的梅花风骨,“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梅瓶,因此更增添了一份寓意高洁的精神。这些特质,都藏在它那百看不厌、可供赏玩的曼妙身姿中。

每一代之器物, 无论是饮酒唤月的豪放,插花添香的风雅,还是墓葬的祝祷祈愿,梅瓶都记录了当时的生活方式。或许器物,便是生活本身。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