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施予受 为爱演讲”器官捐献让生命在大爱中延续
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首场“施予受 为爱演讲”活动近日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总结多年从业经验,分享各自在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从多角度剖析“生命接力”的意义。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赵洪涛是“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系统发展的推动者,他介绍,“施予受”从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到现在全面开展志愿服务转型,从一个技术网站发展成为一个生态体系,包含主题形象、宣传平台、主题活动、志愿登记、志愿服务、志愿权益、数据管理、慈善救助、专项基金等。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高新谱以“三个小哥哥的故事”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他从16岁到46岁与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历程。高新谱介绍,从2013年到2020年底,他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训协调员,大约每年400-500人,截至目前,全国一共是2268名协调员在册。器官捐献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从最初的一年几十例,增长到了去年的五千多例。
“死亡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器官捐献才是,死亡不应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起点,器官捐献赋予了生命不同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从事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42年。他介绍,近年来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最大的变化,是器官捐献基本知识的普及。器官捐献需要全社会关注,陈忠华创立了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捐献的器官可以让一个垂危的生命重新展现,并走到竞技的舞台展示生命的光彩。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党委委员、高级记者周宁三年来一直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深度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自2015年1月1日起废除使用死囚器官、全面实施公民自愿器官捐献,是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亟待修订”“器官捐献与移植成本核算机制及人道救助机制亟须完善”“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架构重置”“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亟待建立”等在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发展进程中突显的诸多问题,也亟待重视和解决。无论是器官捐献者还是受捐者,无论是医者还是OPO协调员,无论是监管者还是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以及医药企业,都对这项改革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器官捐献大爱精神,特别是加强传播推广2013年两办发布《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的要求,打破“谈‘移’色变”和“谈‘捐’色变”。
在演讲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照回忆起几年前一位器官捐献者在去世前因病收到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社会的帮助,在生命的最后,她向母亲表达了想要器官捐献的意愿,并给母亲分享了她那段时间最爱听的一首歌“施比受幸福”。她的母亲后来给医护人员发来短信,说到这是孩子的心愿,希望被帮助过的人也能够成为帮助别人的人,施比受更幸福。
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据了解,目前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30万人,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2万例,仍存较大缺口。赵洪涛表示,截止2016年11月,“施予受”网站仅有4万人次登记,到2021年4月,该网站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已超170万人次。近几年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中国14亿左右人口来说,这一人数还是非常低的,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仍然不足。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