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
【解码“新动力人群”】
作为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我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
2013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脑卒中研究团队首创的21天短程新治疗方法(以下简称“CHANCE方法”),在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并被世界公认的中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四大脑血管病管理指南列为最高级别证据向全球推荐,成为该病治疗的国际金标准。
20年耕耘后,团队在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的带领下,使我国脑卒中的防治水平稳步走在全世界前列。他们的工作,正在引领国际同行跟从研究的热潮。
1.给人才以事业舞台
身为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王拥军的名字和中国神经医学上的一些新理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卒中单元引入中国,最早提出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的理念,创办了有8000多名医生参与的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创办了有3400多家医院加入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天坛医院公开在海内外招聘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做了近两年博士后研究的王拥军,受邀回国应聘。当时,50多人的神经内科只有一人有博士学位、一人是硕士导师,科研力量十分薄弱。
王拥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大家把当科主任作为唯一前途的传统。他把神经内科分成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8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有带头人,并给这些带头人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给人才以事业舞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理念,使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充,并产生了“1+1>2”的神奇效果。
在王拥军的带领下,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确立了在国内神经医学领域金字塔尖的地位。如今,全科共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192人,其中11人是教授(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者),36人具有博士学历。
王拥军牵头形成脑血管病防控国家行业标准、主笔多项诊疗指南,其创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已成为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高端国际会议。作为发起人之一,王拥军还牵头成立了中国脑血管病的一级学会——中国卒中学会,有力促进了我国脑血管病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他还推动天坛医院牵头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过这几个平台的打造,王拥军把全国该学科人才紧密团结在一起,极大提高了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的总体水平。
2.“‘助跑’跑了整整十年”
“我们的神经内科建设,‘助跑’时间特别长,跑了整整10年。”王拥军说,“2011年之前,团队在科研方面几乎没有产出。大家都在做别人看不到的工作,做最基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做最基本的数据积累。”
“做一个强的学科,首先要做学科的战略规划,只有战略目标科学合理,干活才能事半功倍。”王拥军来天坛医院后,就把做好学科的战略策划当成第一要务,将神经内科的主攻方向选定为脑卒中。
20年前,脑卒中在全球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在国内,脑血管病只是被列为心血管病的一个分支,科研与治疗能力都十分薄弱。
但王拥军却偏偏选中了脑卒中,并且着手做全国范围的病人管理系统。“这是基础,掌握了全国数据,对临床与科研都有重要意义。”王拥军回忆,“团队成功组建了卒中单元,一下子就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同道的关注,顺利拿到国家级课题的经费,这样我们就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
“十年磨一剑”,诚非虚言。当时,王拥军从学科建设入手,把医院的会议室改成临床研究中心,把医院的招待所改成脑血管中心,2001年就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并于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2006年以后,团队重点从事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促进,主持成立卫生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启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金桥工程”。
2013年到2016年间,研究团队迎来了科研成果的大丰收,尤其是在高危非致残非脑血管病领域,直接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团队首创的“CHANCE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在国内惠及上百万例脑血管病复发病例,累计降低医疗花费近200亿元。
3.“管理者要做的是找对人、做对事”
仅用20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内医学学科拉到全球领先水平,王拥军到底做对了什么?
“干事业,必须找对人、做对事。战略定好后,选什么人,要看实际工作需要,而不能只看虚名。”王拥军认为,每个岗位都要有最适合的人,不必非得来自名校,也不必非得来自医科专业。
“大多数人才是需要发现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王拥军认为,发现合适人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2009年,为了给医院延揽优秀的数据分析人才,王拥军专程三次飞到大洋彼岸,把数据分析专家李昊请到天坛医院。
“不拘一格用人才,还远远不够。”王拥军说,“必须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长和发挥作用。”年轻人才加入团队后,很多人被选送到国际上最好的医疗或科研机构去学习,亲身感受世界前沿科技是如何开展的。
王拥军还用心给团队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社会上一会说医生要做科研,一会说不做科研,你要是跟着这些声音走,团队就乱了。”他说,“那些声音都是‘墙’外的,‘墙’里的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们什么都不要听,要听我们自己的,安心做好手中的事情。”
“在天坛医院的平台上,我们做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脑卒中数据库,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改进意义重大。”尽管现在收入只有在美国公司的三分之一,但是李昊在天坛医院工作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能为国家做事情,而且成果能进入治疗准则,甚至被国际上采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话语权。”他说,“在祖国的怀抱里,科研人员没有天花板,能真正做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事情,这让我非常骄傲。”
为了让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更加全面,王拥军又于2018年年底,亲自引进海归专家施福东。放弃了三甲医院副院长职务的施福东,来到天坛医院出任神经免疫科首席科学家、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转化中心负责人。
“施福东没对个人生活提任何要求,只要求有事业平台。”王拥军坚信,这样的人才一定会有所作为。施福东果然不负众望,率领团队拿下了七八个专利,并在柳叶刀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虽然时间很短,但团队在天坛医院的平台上如鱼得水,研究水准上升很快,远远超过预期。”施福东感慨,“关键,这只是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罗旭)
【链接】脑卒中
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无论儿童、青年或是中老年均可能发病。
脑卒中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死亡原因。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