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经专访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通过资本纽带 助力汽车“新四化”转型升级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瞄准大级别的产业趋势,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发展正在吸引更多产业资本倾斜,围绕资本赋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广汽资本近年来正围绕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及共享化)专注出行领域投融资,亦为新兴业态的排列组合创造更多融合商机。
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产业资本不仅要覆盖成熟的PE项目,也要侧重早期成长性企业的布局,关键要在资本支持汽车“新四化”供应链发展方面发挥“纽带”作用。
立足产业资本
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吸引更多资本关注,相比于其他市场化基金的投资,产业资本更具针对性,亦在募资端优势明显。
袁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产业资本已跳出靠财务投资而存活的舒适区,主动向产业赋能迈进。作为广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目前管理超过24只基金,管理规模超过40亿元。据介绍,目前已投的近38个项目中,有9个已经实现退出上市或实施并购。
此外,目前广汽资本已投企业超8家正推进上市的计划。袁锋告诉记者,广汽资本的投资对象中,已经有25%的被投企业被导入集团供应链,27%的被投企业与集团产业链达成了深度交流。其中,2020年协助被投企业对接订单金额达到25亿元,历年来对被投企业的累计采购金额接近70亿元,协助被投企业实现后期融资金额近6亿元。据悉,广汽资本去年利润增长率达350%。
袁锋表示,目前广汽资本的募资结构中,主要立足于南方的金融圈,包括与广汽集团上下游合作关系的客户,还有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的母基金。但后者在整个募资结构中占比较小,前者已在历次投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财务回报。
在他看来,产业资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支持供应链的发展方面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亦是他所倡导“用谁投谁”理念的诠释。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行业中需要补齐的短板依然很多,资本的力量不应该在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缺席。如广汽资本已投项目中航锂电,作为国内主机厂的新能源电池及系统供应方,曾被广汽资本、红杉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联合投资(Pre-A轮)。
专注PE投资
不同于其他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产业资本在投资策略上有其鲜明的专属特征,与专注芯片、半导体的科技型产业基金类似,广汽资本专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而围绕汽车“新四化”、专注出行领域的投融资是袁锋正在思考的战略课题。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投资去补技术的短板。”袁锋告诉记者,新能源车产业链投资,核心是电池,而从续航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固态电池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他坦言,广汽集团的传统强项并未体现在下一代电池的储备技术层面,而在现有赛道中调研和发现却是广汽资本应该做的事情。清陶发展就是其行业海选之后的“尖兵”,在袁锋看来,该项目专注于顶尖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产、学、研”发展转化在业界领先,而技术领先却不是他看重的唯一亮点。
“也需要项目具备产业化的能力。”袁锋表示,作为广汽集团在固态电池上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与广汽研究院合作,开展下一步量产的计划。广汽资本是在2020年8月对其E++轮实施投资的,彼时上汽集团和北汽产业投资基金均有进驻。
相较于后期投资的策略,袁锋认为早期初创企业也有产融结合的机会,尤其是对集团内部自生发起的项目。去年9月,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技术创新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湾技研)完成注册,注册资本为5882万元,由广汽集团牵头,广汽资本、广汽研究院石墨烯技术团队与第三方战略伙伴持股平台共同出资成立。
袁锋告诉记者,巨湾技研致力于推动超级快充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目前工作重心之一是超级快充电池技术和新一代突破性储能技术,使电池导电性能升级,极大缩短了充电时间。
此外,广汽资本也注重在芯片领域的布局,以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目前已投项目中有部分在与广汽集团进行业务合作。可见,对于投资阶段的把握,广汽资本并未偏安一隅,而是立足PE投资做全域覆盖。但袁锋表示,产业资本的使命要求被投企业具备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能力,亦对项目的商业化、产业化基础提出更高要求。
理性把握投资与退出关系
投研门槛的高要求亦是对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的看重,虽与注重早期布局的创投资本有所不同,但也加深了被投企业资本化的确定性。因此,袁锋表示,广汽资本的投资终局不仅是帮助企业上市,而是优先产业融合之需作技术上的创新。
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有的项目投在后期,也是市场的需求所决定,抢先在技术成熟的前夜“上车”总比到了红海时代要强,而作为集团技术的迭代之需,资本能够加速这一进程。不仅如此,由于广汽资本的资金来源部分系自有资金,因此投向内部孵化的项目时,袁锋坦言如此将降低退出的风险。
可见,对于技术驱动产业变革这件事,广汽资本亦在内外开弓,而这恰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规模效益前最迫切需要的产业要素。袁锋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遥远,固态电池的量产跟组装商业化使用或在2022年底实现,而整个新能源车产业规模的效应已经显现出来。
未来,新能源车的优势或远不及动力响应及续航这些初级要求,而是在车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切入更多交互入口,袁锋亦对此有所展望。在他看来,类比苹果产业链催化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一样,特斯拉这条“鲇鱼”的引入也在加速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中国车企或在传统造车领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但在新能源车以及“新能源车+”领域有望贡献更多“中国智造”。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