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共享单车的宿命

5年:共享单车的宿命
2021年04月06日 13:37 贝果财经

  文/荀诗林

  似乎,早已没有了共享单车的话题。

  与之相对比的却是,同属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共享充电宝赛道却频频传出头部玩家要上市的消息。怪兽充电已于4月1日愚人节挂牌纳斯达克,当日收盘之时,市值已达21.29亿美元。

  5年之前,共享单车似乎也是这样的开局,当年,摩拜和ofo小黄车均已完成多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数亿美元。截止到2017年10月,最新一轮,摩拜融资6亿美元,由腾讯领投;ofo小黄车融资7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

  一面是头部玩家不断涨价,跑步上市;一面却又是在“收割”用户,被资本“收割”,中后部玩家不断退场。共享经济的宿命会是一样的吗?到底是不是真有存在的价值?

图源:视觉中国图源:视觉中国

  这个领域当中有赢家吗?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摩拜就没想过盈利,如果做失败了就当成是做公益。”

  做共享单车的生意就这么没有压力吗?

  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就是,共享单车5年前就是打着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的旗号闯入人们的视野。摩拜早在2016年4月就开始上线,到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2017品牌50强榜单中,唯一来自于共享单车领域的上榜企业,也是整个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唯一入选公司。

  如今还能在新华网的页面上看到对这位创始人的采访记录,她表示,对于创业者来说,要相信科技的力量,与时间和科技做朋友,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情,才是有真正价值的。

  然而所谓的做朋友却似乎并没有成为现实,2018年4月3日晚间,摩拜召开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美团收购案。嘴上说着要做科技和时间的朋友的胡玮炜将摩拜卖身美团,套现离场。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所谓最完美的共享经济模式给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答卷。

  在同年9月美团更新的招股书中显示,当年4月4日至4月30日,摩拜共有4810万名活跃单车用户及710万辆活跃单车,骑乘次数为2.6亿次,共收入1.47亿元,平均每次骑乘收入0.56元;经营成本2.58亿元,折旧3.96亿元,毛利-4.07亿元,净亏损4.8亿元。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壮胆起来。但如今看来,即使没有利润,似乎胆子也不小。

  同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身上,ofo。

  2014年的时候,北大毕业生戴威与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开始只是希望解决校园出行的问题。那时候,笔者也曾听说过ofo,以为这只是存在于校园社团的一个小项目,甚至很多大学生开始羡慕北大,因为在他们的校园里并没有这样的模式存在。

  没成想,不到1年的光景,ofo就跑出了校园。

  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推出,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12月,完成900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2017年1月至10月,ofo疯狂开拓市场,成为世界首个在全球4个国家100多座城市提供服务的共享单车出行平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2月开始,到2017年7月,两年的时间里,ofo完成了A轮到E轮的融资,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元人民币到7亿美元。

  一位老FA曾和笔者回忆,2017年,似乎是行业最疯狂的一年,不管啥样的项目,似乎都能得到追捧,无论是VC,还是项目方,都很浮躁,“2016年我才入行,2017年的时候我已经挣到我人生第一个百万了,感觉钱都毛了。”FA,也就是投融资顾问,从一笔项目融资中收取提成来挣钱。

  类似的剧本是,到了2018年,ofo也变得不好了。2018年9月,上海凤凰控股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厂将ofo告上法庭,要求后者偿还约7000万元的货款及违约金。

  同一时间,ofo押金难退问题也被曝出,与生产商、维修厂等之间均有欠款,金额达到上亿元,线上退押金排队的用户迅速增长至千万人。

  一根导火索,揭露了所谓共享经济的本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倒下。在高负债的情况下,要么去杠杆,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要么依靠股权质押融资,继续开阔市场;再或者,创造新的盈利模式;还有就是依靠用户的押金,来还债和生产,然后慢慢偿还。

  但是,市场和消费者已经没有耐心等待小黄车了。

  2017年的时候,分析师们还在叫嚷着,共享单车领域的马太效应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几十家二三线的共享单车品牌消失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到了2018年的时候,连头部都过得不好了,分析师们又该说什么?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间才能检验一切。

  偶然,抑或宿命?

  2017年的时候,共享单车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年12月15日的时候,“小蓝单车”一名员工发布消息称,“小蓝单车”宣布解散,该公司的HR甚至已经开始在朋友圈叫卖办公家具。16日傍晚,“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通过媒体发表一份声明,承认创业失败,他表示“市场凶险”,而自己“心智太幼稚”。

  复旦大学副教授薛小荣当时就对笔者表示,类似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之类的所谓共享经济产品,其实只是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一个缩影。以互联网技术之名,行分时租赁之实,玩的是市场噱头。尽管有出行之便捷,但更多的却是资本风投下急剧获利的短期心态。“一旦赢利空间缩小,资本兴趣转移,所谓的共享经济又何以立足?”

  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把2010年以后的互联网市场看作是下半场,那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当中,资本方试图追求最多的东西就是流量。直播需要人来看,各式奶茶需要制造噱头来吸引消费者,短视频需要不断创造热点来赚足眼球。

  用户=流量=营收,这一公式似乎已经成为了共识。

  “用户规模才是资本青睐的关键所在,盲目跟风,如果没有更高的市场和技术壁垒,自然难以同头部的玩家相抗争。”

  投资人辛琪(化名)对笔者表示:“其实,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损耗。但对于资本过热的年代来说,如果前者基数足够庞大,后面的似乎也不成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资本真的无法为所欲为。”

  回顾同样属于共享经济的共享充电宝,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项目方不断让利吸引用户,再到中后部玩家不断被淘汰,头部厮杀火热,开始抬高价格,“收割”消费者,一切都变得如此似曾相识。

  未来的故事,你可以预测到了吗?

  (编辑:黄玉璐 校对:翟军)

共享单车ofo摩拜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