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群退居青藏高原等边远地区 红外相机拍摄下仅存种群

豺群退居青藏高原等边远地区 红外相机拍摄下仅存种群
2021年03月03日 12:04 央视

原标题:豺群退居青藏高原等边远地区 红外相机拍摄下仅存种群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们来关注豺狼虎豹等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的生存和保护情况。“豺狼虎豹”是我国传统的四种大型猛兽,对于排在首位的“豺”,多数人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今年2月份,由国家林草局和农业农村发布的、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豺”的保护等级由国家二级提到了国家一级,狼更是从原本未列入提为国家二级。那么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豺和狼的保护为何同时升级?

画面中,是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高山裸岩地带,一群毛色棕红,犹如家养柴狗的动物,正步伐轻快地从山谷中经过。将镜头拉近后,发现它们嘴巴比家狗尖了一些,蓬松下垂的黑色粗尾巴更有些像狼。这种外表看起来没什么稀奇的物种,便是我国目前极其稀少的野生动物,豺。它们有个形象的俗称,叫作红毛犬,也叫作豺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豺是一种大型的集群食肉动物,它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从东亚到南亚到东南亚整个广大的范围,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它是广泛分布于除了台湾和海南以外,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省区。” 

事实上,画面中犹如“家狗聚会”的十几只豺同框的景象,是我国祁连山地区近十年记录到的最大北方豺群。祁连山地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北方豺的最后栖息地。 

无独有偶,在位于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林芝的墨脱、波密两县区域范围内,近期多番记录到豺的另一个亚种,喜马拉雅豺的活动影像。从画面中可以看出,生活在高原峡谷地区热带雨林中的喜马拉雅豺,明显比祁连山的北方豺毛色更深更艳,体型也壮硕了许多。 

据专家介绍,在过去的十年中,像祁连山、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地有确切的影像,记录到豺的地区,不超过十个,十几只乃至二十多只集群出现的画面更是十分罕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在我们国家的那个过去十年豺的记录,主要是集中在西部,除了藏东南和祁连山这是最大的两个领域之外,在云南的西部和西南部的就是接近边境的地区以及四川中部,还有新疆南部的有一些零星的记录。” 

 豺种群“一夜消失”成不解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就在几十年前,豺与典故中经常同时出现的狼,几乎有着同样广泛的分布,北方多个地区包括首都北京周边,在上世纪中期前后都还有豺生存的记录。与狼相比,豺的行踪更为隐秘。而与它们的行踪同样神秘的,是它们的消失。

在科研人员的论题报告中,豺的种群数量在上个世纪末期的某个时间段,不明原因急剧减少,活动范围也收缩至我国西部和西南部的边远地区。而在许多年龄稍长的人们记忆中,这种原来常见的“红毛犬”,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好像在一夜间消失了”。对于它们消失的原因,至今所有分析仅限于“推测”而尚没有一个肯定的科学论断。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我们推测一方面是栖息地的丧失,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由于人类的这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其实占据了大量野生动物的原来的生存空间。第二个方面,豺它是集群捕猎的,所以说它主要是捕猎大型的食草动物为食,而在这个过程中间,它就可能和人之间产生很大的冲突,就是说它可能会捕食到家畜,很多人对于豺进行的直接的猎杀也是豺减少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然而,无论哪种推测,似乎都无法合理解释豺“一夜消失”的确切经过。专家们普遍认为还有第三种推测,传染病,可能加剧了这个过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还有一个我们的推测,就是说可能在过去的这一些时间里面,一些高致病性的传染病,就是对野生动物来说,可能致命的,一些传染病,像犬瘟热,然后像狂犬病这样的一些传染病,它(们)也有可能在豺的这个消失的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链 维持生态平衡 

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豺的种群急剧下降,豺终究在我们视野中逐渐淡出,退居在人迹罕至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与它齐名的狼种群也在下降。在它们的保护等级共同提升的同时,我们关注到在该次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修订中,国家对于大型食肉动物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那么,这些传统中被认为是“害兽”的动物,为何还要加强保护,我们接着来看报道。

豺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邪恶和坏人的代名词。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它们除了在野外捕猎食草动物甚至是落单的食肉动物,也会捕食散放或圈养家畜,从而成为两种齐名的“害兽”。在青海、西藏的牧区,狼也是人兽冲突中肇事频率最高、牧民们容忍度最低的野生动物。它们的负面形象,也多来影响了人们对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立:“对于豺和狼这些犬科动物来讲,可能更多赋予的是一个邪恶的概念,比如说这个恶狼啊,可能这个狼子野心之类的这种负面的一些文学的色彩,赋予了这些狼和豺。那么实际上在生态系统里边,狼豺虎豹它们都属于捕食的食肉动物,它是食物链顶端的这些食肉动物,对于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是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在我们国家的东部、南部和中部,这样原来历史有分布的一些地区,然后这个狼都已经消失了。尤其是在森林的环境里面生活的这些狼,目前已经很少见到了,我们国家目前能够现存下来的这个狼的野生种群,主要就是在我们国家的西部和北部,包括这个青藏高原和它的周边,然后以及内蒙古这样的一些地区。” 

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杀尽豺狼得胜利”,豺狼在自然界中的种群下降以及分布区退缩,却并不是的大自然的福音。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 周嘉鼎:“豺的主要猎物是大型到中型的有蹄类,它们通过群体协作的方式来捕获猎物。那么豺呢,也是维持我们森林生态系统各物种间竞争平衡的重要的食肉动物,大种群的豺呢,它甚至可以控制诸如像羚牛,这种大型有蹄类的种群数量,那么是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的成员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处于濒危状态的豺,极可能在短时间内在野外灭绝。假设豺与狼同时消失,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将不是预想中的和平与和谐,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生态危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李晟:“如果他们消失以后,可能会对这个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一些崩溃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这样一些影响,而这些影响会造成比如说食草动物种群的崩溃,或者是食草动物种群的一个快速的扩张,然后造成植被的破坏,而植被的破坏的话呢,又会带来比如说类似于水土流失或者是水源地安全这样的一些问题。” 

在陆地的生态系统中,豺与狼是同处于食物链和营养级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影响和调节着整个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它们也是在与人类关系中矛盾最深,引发人兽冲突最多的野生动物。在保护升级后,更需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的平衡关系,专家认为,除了当前普遍采用的建立保护地对它们的栖息地进行保护外,更为有效和重要的方式,就是完善矛盾突出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立:“那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相应的一个生态补偿的办法,帮助当地社区老百姓进行相应的野生动物的防护和对它造成损害的一些补偿,那么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方面来支持社区替代生计的这种发展,另外一方面,要进一步地保护好我们的濒危物种。” (总台央视记者 李刚 赵迎晨 青海台 高雅月)

(编辑 单宏鑫)

祁连山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