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访嫦娥五号“太空牵手”背后的硬核青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韩飏(右)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职工小家”采访航天青年。
春节前,我来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想看看在嫦娥五号“太空牵手”的背后,有怎样一群硬核青年?
二十五所的“职工小家”有一个简易书架,上面摆满各种奖杯奖状和荣誉证书,足足占据一整面墙,“载人航天工程重大贡献先进集体”“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中国航天质量奖”……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不禁感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大到宇宙飞船、小到测温仪器,无不彰显着自主研发的“国货之光”。
在“职工小家”,我见到了“女战士”贺中琴。她身穿一件大红色针织衫,扎着高高的马尾辫,干净利落。
38岁的贺中琴是嫦娥五号微波雷达研制团队第一位女设计师,也是第一批参与产品研制的设计师之一。从2007年到2021年,从实习生到主任设计师,从小贺到贺姐,贺中琴一路走来,带领团队从零突破,自主创新。
贺中琴的丈夫也是一名航天人,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为了尽快投入工作,女儿刚满一岁,贺中琴便给她断了奶。
在“职工小家”,我还遇到了贺中琴的师弟贾学振,为了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一样是舍小家,顾大家。
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是航天人对“100%成功率”的执着追求。
“是什么让你们如此坚持?”采访中,我向不同的航天青年发问,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热爱”。
也许没有人比航天人更透彻地理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含义。9年间,二十五所微波雷达“六战六捷”的背后是航天人始终如一的执着与坚守。
研究室主任邓晓东告诉我,在二十五所,有个人人皆知的现象,“93号楼6楼东侧的灯永远亮着”,那一角是微波雷达研制团队的办公室,那束光就是航天精神之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26日 04 版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