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中国核城“四〇四”: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原子弹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工程,包括科研、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环节。
在它的诞生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做出了重要的支撑,这就是“四〇四”,这个只有代号的工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我国的“两弹”作出了什么贡献?今天,我们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中国核城——“四〇四”。
天还没亮,一辆特殊的火车载着满满的乘客准备启程。这趟列车是从嘉峪关开往一个叫低窝铺的地方,一站直达,中间不经停。它的目的地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任何标注的地方,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核城”。
中核集团四〇四职工李戈凡:我们坐火车。
记者:你哪年的?
中核集团四〇四职工 李戈凡:我是1993年的。
在火车上,我们认识了李戈凡,像大多数“核城”员工一样,他是标准的核三代,爷爷和父亲都是“核城”的建设者。尽管从小就生活在“核城”,但他对于“四〇四”最初的印象都来自爷爷的讲述。
中核集团四〇四员工 李戈凡:他那会睡觉的时候都搭的是帐篷,戈壁滩风沙比较大。早上起来的话,脸上跟身上都是那种沙子。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干啥来的,知道国家还有一个比较重点比较重要的实验任务,然后他们就过来了。
和李戈凡的爷爷一样,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
由于工作内容严格保密,这些地方往往只拥有一个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代号。通信地址通常只是“XX市XX号信箱”。在中核四〇四展览馆的这张老照片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中核集团四〇四展览馆讲解员:从全国选调的专家学者,他们扛着简单的行李告别妻儿,来到戈壁深处,开始了一段激情而又难忘的岁月。
今年88岁的孟昭玉老人就是国家选调来四〇四的第一批技术人员。
记者:那个时候知道您是来做跟原子弹相关的工作吗?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孟昭玉 88岁:不知道,我们下车的时候,你们不要说是到低窝铺下车,要说到玉门镇下车,这个地方都不告诉我。
崔:那家里人知道你去哪里了吗?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孟昭玉 88岁:家里只能说西北,我们也具体联系地点就是兰州508信箱。
崔:那个时候您多大了?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孟昭玉 88岁:来这才二十几岁。
1958年,四〇四厂开始建设,对外称“西北矿山机械厂”。当年的孟昭玉来了后,被组织安排负责热处理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孟昭玉 88岁:我一直干到我退休了,都在是二车间。
记者: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后悔吗?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孟昭玉 88岁:不后悔。为啥呢?给国家拿出那时候叫“争气弹”,拿出了争气弹了,我们大家都高兴,全国人民高兴,我们那更高兴。
在四〇四的展览馆,有一台老式机床,这台机床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核心设备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在没有精密数控机床的那个年代,要用这个机床加工出来,看似不太可能。当年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原公浦的身上。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原公浦:这件工作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我的压力比天还大,就是第一颗的时候,就是这样。
这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加工过程。尺寸合格,大功告成,要是不合格,几十万人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顶着巨大的压力,1964年5月1日凌晨,这项工作终于完成,为5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年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也取得成功。
如今,63年过去了,“四〇四”已发展成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依然在贡献着“核城”力量。
中核集团四〇四退休职工 孟昭玉 88岁:就是无怨无悔,现在看来我们没白来,我们作出贡献了。国家强大了,我们也有一份(力量)。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