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礼经济学

原标题:春节送礼经济学

文|深燃财经 唐亚华

编辑|黎明

2021年春节,异地送礼正在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这个春节,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不少人原地过年,他们选择通过线上下单远程送礼,有报告提到,异地订单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有意思的是,统计发现,送妈妈的礼物好看、精致、浪漫是重点,而送爸爸的礼物实用、健康、大方是关键。

今年,线下走亲访友有所减少,但线上拜年、发红包是必备项目。所以,为长辈挑选礼品,给小孩准备压岁钱,仍是年年绕不开的事情。

有人认为送礼和发红包是一种低效率行为,但礼品或礼金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缔结契约、进行社会交换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学家看来,抛开人情来说,送礼或压岁钱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跨期投资,送礼的人收获了更加紧密的人情和更加牢固的亲戚关系,而收礼的人,后续还会找机会再还回去,例如老人给孩子压岁钱,等孩子长大了,可能会给老人十倍的回报。同时,这也是一种众筹行为,很多人面临结婚、盖房子、生孩子等大事时,需要向大家融资,等别人有需要了,再帮助别人。

不过,现在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这些功能都已经弱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投资。

既然是投资行为,送礼也有成本和收益,收益就是收礼者的满意程度。那么,怎么送礼才能获得最大收益?送礼品还是礼金更好?深燃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绕不开的礼尚往来

此前,曾有“90后过年要花多少钱”的话题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遭遇“过年式破产”。可见,春节送礼、压岁钱是一笔大开销。

春节给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随着习俗的演变,很多在外工作的成年人回老家过年时,也会给老人发“压岁钱”。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解释了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在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或一枚大洋。从穿绳到纸包,与货币材质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金钱的微妙态度:大多数人对金钱充满欲望,因此金钱变得敏感,而越是敏感的事物越需要掩饰。所以,钱要用纸包起来。

他提到,把钱包起来还有一个心理原因,就是亲友之间不好意思直接谈钱,因为“谈钱伤感情”,哪怕给孩子的钱,也要用红纸包起来。现在人们用微信、支付宝给别人转钱,可以用“红包”,也可以直接“转账”。但是,亲密朋友之间往往用“红包”,而陌生人之间(如给商家付账)则更多用转账,也是这个道理。

春节送礼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各地的习俗也不相同。

一位山东市民告诉深燃,在当地,春节走亲戚至少要带两件以上的礼品,走的时候,收礼方会拿其中一件返回来,比如带了两箱牛奶去拜年,最后要拎回来一箱才符合习俗。在另外一些省份,拜年时送出的礼物件数必须是双数,否则不吉利。

送礼的时候,还经常会遇到“礼品大迁徙”。“春节送礼你来我往很正常,不过也太巧了,送出去的礼品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也算是为新年添了一个乐呵事,”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表示,春节送礼更多的是一种祝福,一种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要经常往来,才会显出它的价值。春节送礼、给压岁钱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习俗的、人们也愿意接受的行为。

送礼背后是“跨期融资”

其实,无论是送礼还是给压岁钱,背后都包含着经济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告诉深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春节送礼、给压岁钱是一种亲朋好友之间的非正式制度,目的是巩固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资源,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本。

送礼和给压岁钱其实是扩展个人的社会资本。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礼物交换”,彼此给对方一种礼遇或尊重。它能弥补正式利益往来的不足,例如,甲帮了乙一个忙,如果乙直接给甲金钱,有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多少钱合适,二是给钱可能伤害了对方的尊严。但是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送礼通常是一种事后的补偿,不是当期的交换,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跨期的交换。某家有喜事,但是没有那么多钱,通过办喜事收钱的方式,等于‘众筹’。等别人有需要了,再帮助别人,这其实就是一种跨期融资。在正式金融体制不发达、家庭储蓄比较少的传统社会,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古代有不少穷地方的人能考上科举,就是依靠了这种特殊的跨期融资方式。”聂辉华提到。

在他看来,送礼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经济作用是弥补正式制度、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调剂资金余缺;巩固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执行互助功能。要使送礼变成持续融资,必须有一些前提,例如社会交往的空间比较稳定,时间比较持续,也就是说必须是重复博弈,否则难以持续,因为缺乏执行机制。

李长安也提到,送礼或给压岁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众筹行为。送礼行为从发源角度来讲,大多数的时候是一种祝贺,表达心意的行为;另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众筹行为。因为很多人面临结婚、盖房子、生孩子等大事时,需要向大家融资。所以过去农耕社会,一个村子的人会共同给一个人一部分类似于送礼似的钱财,缓解他的财务负担。

这种融资有收益也有成本,送礼的人收获了更加紧密的人情和更加牢固的亲戚关系,另一方面,他还可能会在未来收到来自别人的回报,这种行为就有点类似于投资,有可能这笔投资最后能够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而收礼的人,后续还会找机会再还回去。

“从原则上来讲,它可能是一种互相帮助的体现,一种互相融资行为。比如压岁钱一般都是大人给小孩,将来有可能会得到他很多倍的回报,过去它更多代表的是对自己未来养老的一种投资,我现在给你压岁钱,等到我老了需要一定养老资金的时候,可能这些人会来看望,回来随礼等,”李长安表示。

他认为,现在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这些功能都已经弱化了,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投资。

总体来说,加强人际关系也好、增加社会资本也好,都可以算是投资,在将来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要寻求别人的帮助。

怎么送礼才最有效?

在春节里,人们常常爱互赠一些包装精美的糕点、水果礼盒,华丽的包装往往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但仍然有人愿意买单,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显得更为微妙。

窦东徽提到,礼物的价值可以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物品本身的价值,通过价格来反映;第二是礼物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实用性和使用频率来衡量;第三是寄托在礼物中的情感价值。

“一般来说,从礼物接受者的角度,情感价值> 使用价值> 物品本身价值。比如说,同样的价格或材料成本,亲手制作的礼物比商店买来的礼物让人感觉更有温度,更走心。另外,送礼物,是送自己喜欢的,还是送对方喜欢的,这方面结论存在争议,但一般来说,投人所好比投己所好更好,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很难精准把握对方需要什么。”窦东徽说。

曾经有经济学家让一群大学生对收到的礼物进行价值评估。对于女朋友或男朋友送的礼物,购买价格每一美元他们认为值一美元;对于父母所送的礼物,购买价格一美元包含的价值,他们认为略低于一美元;来自于祖父母的礼物一美元所包含的价值最低。经济学家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更了解收礼人的偏好,而祖父母并不了解什么礼物能让他们开心。

从不同人那里收到的礼物进行价值评估的结果截然不同,这让送什么成了件最伤脑筋的事儿。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乔尔·瓦尔德弗格尔曾经调研发现,平均来说,收礼者普遍低估送礼人的礼物价值,即使是最保守的人的估价也只有礼物实际购买价格的90%左右。

瓦尔德弗格尔的文章在有关“圣诞节无谓损失”的研究中论证说,收礼物的人通常不愿意为礼物支付购买者所花费的价钱。例如,一件30英镑的针织套衫在收礼人那里的估值是20英镑,从而产生了10英镑的“无谓损失”,但他并不是主张送礼没有意义,因为这种计算法将礼物的情感价值排除在外。瓦尔德弗格尔的研究实际上提出了最优送礼策略:将无谓损失最小化,同时将情感价值最大化。

那么,送实物还是礼金更好?

在经济学家看来,为了避免资源的错配,送礼的最佳选项是礼金。但如果越了解收礼者的偏好,所送之礼就会被估值越高,这样送礼物有可能比送同等价格的现金效果更好。

在窦东徽看来,如果是亲友之间的馈赠,以表达感谢或彰显亲密关系,礼物比现金好。因为现金的金额是容易度量、比较和计算的,会引发“计算思维”,而计算思维是理性的、具体的,与亲友间交往所采用的“情感思维”(感性的、抽象的)相冲突。相对来说,礼物的价值比较模糊,不容易引发计算和比较。

“有一项研究发现,让人来参加实验,完成后给一组人每人赠送一块蛋糕,另一组人赠送等额的现金,结果发现,收到蛋糕的人更愉悦。我们之前做研究的经验也表明,给参加实验者每人5元钱,效果还不如给每人一根棒棒糖来得好。”窦东徽说。

但是,企业里给员工的年终福利,发现金的效果比实物好。因为员工将年终奖视为企业对自己一年工作价值的肯定。衡量价值,用钱比用几桶食用油更精准。此外,如果是解救危难(如探望或帮助急重病病人),现金也比礼物更实用。

但是实际上,礼物的重要附加值就是情感价值。人们之间互送礼物,并不只是一种物物交易,还是一种互惠性情感交流,送礼的动机很少是真的为了最大化礼物的经济价值。

聂辉华认为,送礼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并且带有伦理色彩,就不应该过分计较每分钱礼品的投入和产出。既然不是直接的金钱交易,最好不要全部送现金,否则就失去了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当然,如果赠送实物不方便,例如在外地,也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表达感情。

窦东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称,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诉求,人们很少在平常的日子里进行这类礼物或金钱的馈赠,这可以用“心理账户”来解释:由于节日(尤其是春节)的特殊性,人们会为节日的支出设立一个特别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可以称为“情感账户”,与“银行账户”追求“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不同。情感账户最大的特点是“宽松”甚至“不惜代价”,因为这个账户是以情感收益最大化为目的。

他表示,“礼尚往来”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主要是人们相互之间为了表达好感、谢意、促进亲密关系,拉近人际距离。

“但需要警惕的是,礼尚往来如果超过了一般情感表达的界限,参杂了太多功利目的、成为互相攀比的载体,甚至越过了法律的边界变成收受贿赂,就脱离了礼尚往来的本质。礼物,‘礼’在前,‘物’在后,丧失礼数和礼节,让‘物’的价值掩盖了正当的情感价值,礼物就变味了。”他提醒到。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