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剧社,何以与中央机关并列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宗祠——谢家祠堂,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大会过后,它又成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
走进祠堂,只见大厅的两边有15个用木板隔出、没有顶棚的小间。每个小间面积都不到10平方米,里面只摆放着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张木床,却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外交部、司法部、教育部……一个大国政府的雏形在这里显现。其中,有一块铭牌显得尤为独特——“工农剧社”。为什么一个戏剧机构会与中央政府机关并列呢?
当地党史专家介绍:作为负责领导全苏区戏剧运动的文艺组织,工农剧社于1932年9月成立,通过戏剧演出对民众进行生动有效的宣传。《工农剧社社歌》唱道:“我们是工农革命的战士,艺术是我革命武器……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苏维埃而斗争!”因为工农剧社的积极活动,面向工农大众的艺术旗帜在中央苏区高高飘扬。
苏区各地的戏剧运动蓬勃开展,各个剧团的演出,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广大干部战士和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被充分激发。当时在苏区从事革命工作的戏剧家李伯钊在《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当剧团公演时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晚上打着火把,小的替老的搬着凳子,成群结队地来看,最远的有路隔十五里或二十里的。”
工农剧社的工作,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更起到了宣传教育、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扩大红军队伍的作用。邓颖超曾撰文回忆,剧社通过戏剧表演、化装演讲、活报、唱歌等丰富的形式告诉老百姓,当红军是每个工农群众的任务, “使他们在活泼兴奋的动员中,能够忘记他人、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阶级仇恨与为革命牺牲的一切热情上,能潮水般活跃勇敢继续不断地投身当红军,出发上前线去!”
工农剧社的宣传文化工作成效卓著,有力推动了中央苏区的中心工作,因此能够和中央机构并肩办公,可谓“有为方能有位”;而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值得后来者铭记。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