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高坝大库上

论文写在高坝大库上
2021年01月23日 06:04 经济日报

原标题:论文写在高坝大库上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陈院士非常谦虚低调”……几乎所有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厚群接触过的人都会这么评价。1995年,陈厚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全然没有头衔加身的沾沾自喜,“当选院士,只能说明过去努力工作,在某个专业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同行所认可。但这只是过去的事,我不过是一名一直在科研第一线做具体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已89岁高龄的陈厚群再获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殊荣。在他眼里,“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是动态的、发展的。“这份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也意味着一种期盼和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在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挥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美’无止境,我也会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做得更好。”陈厚群说。

工作就是动力

陈厚群于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和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一样,他见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动荡年代。满怀着强烈的爱国报国热忱,20岁的他被公派至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留学生。

留学期间,陈厚群在留学生中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下定决心学好本领,为祖国的强大做点事情。1958年,陈厚群以全优成绩毕业。导师挽留他继续深造,但当时满心想着赶紧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陈厚群,归心似箭,婉拒了导师的好意,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列车。

这一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运组建。回国后,陈厚群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憧憬加入了这个国家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

“我从事水工抗震科研工作,但我在学校却从未学过什么‘抗震’。”1961年,广东新丰江水电站发生水库地震,大坝急需加固,院领导决定由陈厚群负责筹建抗震组,对水工混凝土结构抗震问题进行研究。对连最基本的“抗震”学科概念也不清楚的陈厚群来说,这个任务压力巨大,“既然是工作需要,就有刻苦学习的动力。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坚持勤奋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秉持这样的信念,陈厚群和同事沉下心来攻克难题,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计算和现场观测,为工程抗震加固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是因为这一战,他和水工抗震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需要的地方

“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但我国的水能资源排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坝大库建设尤为关键。”陈厚群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拥有充沛水能资源的西部却是强震集中区,高坝大库一旦因地震出现损害,洪水将不可控制地下泄,所产生的次生灾害难以估量,“高坝大库的抗震安全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我能够从事这样的科研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陈厚群主动请缨直奔陡河水库震害现场,连夜起草报告上报国务院。2008年,他作为国务院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成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阐明汶川地震与紫坪铺蓄水、三峡蓄水无关。他还曾对云南东川、山东渤海湾、河北邢台、辽宁海城、内蒙古和林格尔等一系列大地震进行震害调查……

“一旦发生地震,当人们都紧急撤离时,抗震工作者却要迎着余震危险及时赶赴震中现场,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而进行震害调查……这是我们的职责。”对陈厚群而言,地震现场是抗震工作者难得的重要实践机会,他不能错过。

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奔走忙碌。自2011年挑起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以来,陈厚群带领专家团队遍访工程现场50余次,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保证了一泓清水向北流;2012年,陈厚群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他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保障三峡工程安全高效建设与运行,其中仅三峡升船机抗震设计等级这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10多亿元。

潜心钻研60余载,从唐山到汶川,从南水北调到三峡工程,陈厚群承担了国内所有超过150米以上的高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他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泊、高坝大库。

“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到任何地方。”陈厚群坦言,虽已耄耋之年,但仍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至少我还可以做到甘为人梯,为培育年轻人铺路架桥,继续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