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美科学阅读”榜单出炉!

2020“最美科学阅读”榜单出炉!
2021年01月22日 09:39 环球科学

“最美科学阅读”榜已经迎来了第七届。虽然此时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没有过去,但随着各国疫苗研发的进展,我们似乎已经看见了一道曙光。毕竟,在人类与传染病的对抗中,最重要的发明莫过于疫苗。本期榜单中的《疫苗竞赛》就让我们回顾了历史上疫苗研发带来的问题和成就。此外,在榜单中,我们还可以回顾《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以及《触及巅峰》中那些在100多年前就试图征服“世界三极”的探险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在挫折中前进的历史,也是让每一位读者再次认识到探索之美的契机。也许有很多的困难和灾难我们都无法避开,但是向前迈进的心总会让我们找到新的生机。

“最美科学阅读”年度榜单

——————————————————

《疫苗竞赛》

作者 梅雷迪丝·瓦德曼

译者 罗爽

出版 译林出版社

从2019年末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揭示了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角色。在人类与传染病的对抗中,最重要的发明莫过于疫苗。上世纪60年代,海弗里克建立了WI-38人二倍体细胞系,广泛用于疫苗生产。在本书中,瓦德曼围绕海弗里克的身世,讲述了WI-38细胞系的前身、制造和推广。瓦德曼一步步引导读者在历史框架内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认为过去的事已无法抹去,但我们仍能从中努力挖掘教训,以此避免相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在科学和社会之间边界逐渐模糊的今时今日,瓦德曼讲述的这个故事显得更加值得一读。

《登月第一人》

作者 詹姆斯·汉森

译者 陈巧蓉

出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 / 浦睿文化

50多年前,阿波罗11号如同坠落在月球表面的一颗明星,划过了人类航天史最璀璨的一页。尼尔·阿姆斯特朗带着世界的期盼踏出了月球第一步,但如同我们只会注视月球明亮的一面,阿姆斯特朗一生许多事迹也埋藏在了公众忽略的阴影区。作者耗时3年,通过谈话从每一寸细微之处还原了阿姆斯特朗聚光灯以外的样子,他是如何平衡登月第一人与同伴的关系;阿波罗任务之后,从公众视野消失的阿姆斯特朗去了哪里?这些是亿万观众欢呼的那一次电视直播之外,无人知晓的内容。但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却成就了月球的第一步和专属于阿姆斯特朗的一生。

《永不停歇的时钟》

作者 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 王丹 / 朱丛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

17世纪中期,人们痴迷于机械设备,制造了各种复杂、新奇的自动化机械。同时代的牛顿、笛卡尔信奉生命是绝对的机械,生命的能动性、意识等由超自然的神力主导。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一些能工巧匠模仿人类制造出能自动写字、说话、弹钢琴和与人对弈的机械人偶。在这个蒸汽朋克的幻想世界中,有一批反叛者坚信生命具有内在动能,历时四个世纪,建立了真正适合的生命科学理论。在作者生动的笔触和精心的编排下,我们能声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机械时代的繁华,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如何两种矛盾中建立,进而推动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

《引力之吻》

作者 哈里·科林斯

译者 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

做出诺奖级别的成果时,你会怎么想?至少对于LIGO和Virgo的科学团队,他们是兴奋的。但还需要经历5个月漫长的确认过程,他们才能向世界宣布这个伟大的发现。作者45年来一直在寻找引力波,他也是GW150914的现场亲历者之一。他用半生积累的科学素养,给人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一窥大型科学组织内部的交流协作,了解引力波发现的内幕。现代科学团队内部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电子邮件,本书最精彩的便是引用了团队内大量一手电子邮件。每一封电子邮件都能体现5个月中紧张的气氛,一线科学家最真挚的感情,和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精神。

《我是谁,或什么》

编者 侯世达 /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舒文 / 马健

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 / 理想国

古往今来,对“自我”的思考总在哲学讨论中占据一席之地:我是谁?自我意识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制造出具有自我感知的机器吗?上世纪兴起的认知科学尝试利用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艾伦·图灵提出了机器可能具有的思考方式,约翰·塞尔邀请读者想象可能的人工智能,并尝试一步步引导读者否认它具有任何理解能力,而托马斯·内格尔则让读者想象自己是一只蝙蝠⋯⋯著名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和丹尼特以严谨的逻辑呈现了这些思想实验,并附上精彩的评语,让这本书成了任何对“自我”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不读的经典。

《恐龙的兴衰》

作者 史蒂夫·布鲁萨特

译者 李凤阳

出版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未读

恐龙之所以吸引众人的目光,不仅仅是因为它庞大的身躯或惊人的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对它的关注或许承载了人类对于地球霸主命运的一种窥探。因为我们有幸能从地质记录中还原它们是如何从诞生走向生态链的最顶端,又如何在领霸全球毫无对手的情况下快速崩溃走向没落。布鲁萨特以难得一见的宏观视角拉通了这场横跨一亿多年的帝国史,从黎明时代瘦弱的原旋趾足迹造迹者到目中无人的君王暴龙,从刚开始长出羽毛的始祖鸟到最终只剩下兽脚类中的鸟类……这里呈现出了霸主的陨落,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生命总会在绝境后找到一条新生的路。

《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

作者 格雷厄姆·法梅洛

译者 王乔琦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 鹦鹉螺

数学和物理一直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学科,但从经典力学到现代物理,它们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从描述自然的辅助工具,到主导物理发展的骨干结构,甚至是脱离实验的纯粹数学探索,数学甚至可以主导未来物理的发展方向。杨振宁先生说“盛宴已过”,本书作者却偏向乐观,他认为数学主导的美好未来才刚刚开始。物理中的数学细节往往晦涩难懂,作者却能将其发展过程中波澜壮阔的数学故事娓娓道来。书中甚至没有多少公式,凭借散文般的笔调,阐述了伟大科学家对微观世界以及广阔宇宙本质的不懈追求。

《触及巅峰》

作者 爱德华·拉森

译者 谭杰 

出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湛庐

在现代探险史上,还没有哪一年像1909年那样重要。全世界的探险者都在激涌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探索全世界。这其中免不了需要向原本不可企及的巅峰发起挑战,而这些标志性的极点是由冰雪和悬崖构成的异世界,是南极、北极以及屹立在亚洲腹地的“第三极”。对于当时的条件而言,触及巅峰的阻碍似乎已经变成了自然在人类命运面前设下的一道屏障,只有不顾一切地冲破阻碍才能证明人类自身的力量,才能勇敢地向新的目标进发。当拉森在多年以后综合回顾和描绘这三场无比伟大的较量时,人类那些特有的闪光点也显现在打破这道屏障的每一步中。

《鱼的好奇心》

作者 海伦·斯凯尔斯

译者 王小可 / 谭然

出版 南海出版公司

这颗蓝色星球上大约有数万亿条鱼,但许多人对鱼的印象 仍停留在它们光溜溜的表面。在人类历史中,只有勇敢者才会选择跨越干湿分界线,主动走向鱼类的世界,了解它们冰冷身体背后的真相。本书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机会,作者亲自潜入了世界各处的水域,为你带来一场最直接的鱼类接触体验。在潜水镜中,你能感受到与干燥陆地大为不同的生活,见证鱼类形态不同,特征独特的演化成就。鱼,它们穿越广阔的水域,演化出各异的特征,这是鱼类好奇心驱动的演化奇迹。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与作者一同屏气,细细沉浸在鱼的世界中。

《生命的力量》

主编 李拴科 / 奚志农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去年8月16日,最年长的大熊猫“新星”过完了38岁生日,它的寿命近似人类的110岁。但如果它没有得到野外救援,或许会因为食物短缺、生病或被捕杀而死去。中国丰富的地貌上的每一片土地、湖泊和海洋,都栖息着美丽、跃动的野生动物。在自然面前,它们十分顽强,但在人类面前,它们又异常脆弱。从古至今,野生动物的生存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一旦没有保护和约束,就开始有杀戮、偷盗和交易。好在热爱自然的动物摄影师、科学家、国家基金会和政府,用无数帧相片、数百年的守候以及近2800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法律,守护着与我们一同呼吸、生长和相伴的动物朋友。

“最美科学阅读”特别推荐

——————————————————

《4000年中国天文史》

作者 让-马克·博奈-比多

译者 李亮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 漫游者

在古代中国,天象观测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务之一。这项持续了近4000年的活动并不是肤浅而无关紧要的占星术。也许这么持久的观测行为的确得益于王朝对天象和时运的好奇,但它所累积的资料却是一份极其稀缺的天文实录。无论是对超新星爆发的记录,还是用于计算银河系中恒星爆炸的频度,这些数据都至关重要。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文明,都无法提供如此精确的古代科学数据。回顾这段漫长的天文史,无数星官执着的付出尽在眼前,当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为什么无法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的问题,也能让你深思。

《大脑之美: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绘图集》

编者 埃里克·A·纽曼 等

译者 严青

出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世纪末期见证了一个伟大学科的创立:利用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发现的染色法,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在工作室中埋头苦干,画出了数百张大脑的微观画像。这些画像中有视网膜中的视杆、视锥细胞,有海马体中编码位置和时间信息的锥体细胞,也有小脑中形态最为壮观的浦肯野细胞(本书封面展现的就是浦肯野细胞)。通过记录这些细致的细胞结构和环路,拉蒙-卡哈尔不仅为现代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还第一次为人类揭示了大脑中纷繁复杂的惊人之美。除了展示拉蒙-卡哈尔的细胞画像,这本图册还为这些画像附上了细致的讲解,带领读者真正地领略《大脑之美》。

《望向星空深处》

作者 蒂莫西·费里斯

译者 迟讷

出版 译林出版社 / 天际线

所有学科,最初都是由爱好者的热忱支撑起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专业的科学家逐渐占到更主流的位置。但壮美的星空下,爱好者并没有因为专业人员的进场而没落,反而在天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爱好者也有重要的贡献。迷恋星空的人太多,但他们在科普作品中往往会让位于科学家和科学理论。不过在作者眼中,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璀璨星空的陶醉。而这本书穿行于现实与梦境之间,是天文爱好者给星空深情写下的一封情书。

《幽灵粒子透视未知的宇宙》

作者 小柴昌俊

译者 逸宁

出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图灵教育

如果你的中学、大学成绩一直垫底,可能不会再空想能实现一些伟大到不切实际的梦想了。但这样近似不可能的故事,确实是去年逝世的、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的人生。作者用精炼、谦卑的笔法中,娓娓道来在求学时面对负面评价和困难时的坚决,以及如何打破美国的限制从零构思建立日本神冈探测器,并幸运地在退休前一个月发现了世界首例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在书中,作者的胸怀和包容心也纤毫毕现,从担心国民资金被浪费,到思虑如何让更多甚至厌恶物理的读者了解中微子天体物理学。这不仅是一本了解诺奖大师思考方式的佳作,更是一个真挚的科学性励志故事。

《大流感》

作者 约翰·M·巴里(John M. Barry)

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出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场几乎被人遗忘的大灾难,死亡人数预计达到2000万以上的1918大流感堪称最致命的瘟疫。但奇特的是,这场大流感从人类记忆消失了,史书记载一撇带过,当下社会鲜有耳闻。在一个各类瘟疫阴云不断逼近人类的时代,正确认识这场惨烈的大流感更具特殊的意义。这本书抛弃了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死亡病例,反而更加细致入微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科学、政治和疾病传播的纠葛。一百年前人类面对瘟疫时的恐惧、愚昧与当下反智主义别无二致,但其中仍不乏科学家、医学工作者默默撑起了应对瘟疫巨兽的大旗。这番景象如同现今新冠疫情下的复刻写照,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找回这场百年前大瘟疫的专属记忆了。

历史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