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陈席元
记者19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中科院院士祝世宁团队将2架无人机空中编组,通过光学中继,在2个相距1千米的地面站之间实现了纠缠光子分发,验证了多节点移动量子组网的可行性,标志着量子网络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国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报道了该团队首次使用单一无人机成功进行量子通信。然而,从单节点量子链路发展到移动量子网络,中继节点必不可少,要求无人机数量实现“从一到二”的提升。
这不是直接增加一架无人机那么容易,南京大学团队龚彦晓教授介绍,无人机的载荷只有几千克,要把复杂精密的光学仪器轻量化,还要让两架无人机在空中实现单光子高精度跟瞄接收和重新发射,“难度犹如百步穿杨。”
经过多次实验,团队最终证明光学中继高度保持了光子对的纠缠特性,是一个有效的量子链路。
团队谢臻达教授表示,新成果证明了移动量子组网的可行性,未来可以用高空巡航无人机建立距离300公里以上的量子链路,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负责城市和农村的小范围量子通信,充分利用无人机编组的灵活性,搭建移动量子网络。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