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皇室蕾丝遇上杭丝绣娘:百年轮转中的萧山花边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沧海如何桑田,在王丽华这些绣娘的眼中,世界就在这一针一线之间。
“英国王室都用过我们的萧山花边。”萧山花边设计高级工艺美术师赵锡祥的徒弟王丽华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萧山花边是17世纪欧洲皇室盛行的蕾丝的一种。
为什么杭州萧山会被选中?一来萧山是名闻天下的杭州丝绸的发源地区域,自古有养桑蚕丝的产业,规模不小。再加上当时因为贫困,萧山的妇女都很吃苦耐劳,江南女子也心灵手巧,蕾丝就这样在杭州萧山生了根。欧洲的蕾丝按照工艺划分为棒槌蕾丝、梭子蕾丝、针刺蕾丝等,萧山花边属于针刺蕾丝。
工业革命将英国女王和中国江南的民间女子用一种奇妙的针线缠绕连接了起来?
王丽华这信息目前虽没找到史料考证,但有据可查的是,1919年农历8月6日,一位上海商人和四位天主教徒到浙江萧山的坎山十里长街传授意大利挑花技术(即蕾丝),招收了24名妇女当学生。从此,萧山农村妇女从小姑娘到老太太都学会了挑花。至民国十九年,萧山花边厂已达三十余家,制造女工多至二万余人,厂址集中于东乡之龛镇。
当时传入萧山的蕾丝原本只有几种针法,但萧山女工结合了中国的刺绣、抽纱和结绳的技艺,逐渐将萧山花边演变为有四十余种针法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产品也发展到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披肩、胸花、衣裙等2000多种,以构图严密、技艺精湛、工针多样、精致结实的特点,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此可见一斑,萧山花边的起始,就在杭丝的基础上商业化盛行。几个世纪以来,商业化运转的萧山花边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经典。
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作,表现了西湖的山明水秀。
2005年,萧山花边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万绣女挑织出花边精品
《中国实业志》记载,因萧山是花边的主要产地,故将萧山以及周边地区生产的花边统称为“萧山花边”。
1955年,萧山花边产量已经达到481万码,产值达300万元。在70年代末最旺盛时期,萧山有20多万绣花女工从事挑绣花边,一年投放到农村的绣花工资近2000万元,这对萧山农村脱贫致富起到过正面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响应国家“扩出口、创外汇”的政策,萧山花边产业蓬勃发展,达到鼎盛,萧山也成为“中国花边之乡”。在萧山花边的鼎盛时代,曾获得过萧山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质量金质奖,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国外王室宫廷专用装饰品。
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的萧山花边厂为杭州机场贵宾室绣制了大型西湖全景窗帘,将青山碧波、芳草长堤、亭台楼阁、巍巍宝塔、三潭印月全部绣制进了这幅高达6米,宽19米,用线12万支(约10公斤),手工挑绣3000多万针的花边作品中。
手工艺品多是个人创作,萧山花边则不同,通常是由几十甚至上千人集体挑织而成。
比如前述“西湖风景”窗帘,就是由1000多名挑花女工集体挑绣制成。从生产环节来看,花边仅是制作就分为设计、刷配、挑绣、整烫4道工艺,近20个生产环节。以萧山花边中最名贵的重工万缕丝为例,绣工们先按照图案纹样,再利用针线把图案编织出来形成各种花型。然后撕去底样,再把所有的花边缝合起来,最后再缝合到家纺品上。
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制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而受到挑战。当时,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许多从事挑绣花边的女工流失去了乡镇企业,萧山20万的手工绣女锐减到2万以下。
在这种局面下,以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了时代必然的选择。
萧山花边开始从传统的手绣走向机绣,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萧山也成为中国花边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生产规模也居全国第一。
当时,传统的出口对象——欧美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蕾丝代表的繁琐和精致已不再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开始呈疲态。很多花边企业没能熬过这个转型期,纷纷关门。嗅觉灵敏的浙商则率先开始摸索欧美之外的市场需求转型,不少萧山的花边企业开始转向出口非洲、中东、印度、南美等地。
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机器实现大规模低成本迅速量产,发挥更强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传统手工艺却正在消逝。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逐渐代替手工,传统手绣处境日益边缘化。另一方面,现在花边已不再是萧山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尤其制作手工花边耗费的时间多,回报却很低。更多萧山本地人都去经商了。从事手工花边的人日渐稀少,随着工艺最好的一批绣娘年龄都到了60岁到80岁,数量也不到一百人,能数得出来哪些人。制作萧山花边的线也停产了,因为手工基数太小,所有的线都是以前的库存,这些线因为材料的问题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生产了,所以不论是这门手艺还是这些手艺人的生存现状都很不乐观。“王丽华说。
比如王丽华的老师赵锡祥近年在制作《特重工万缕丝真丝全雕垫绣挂(台)毯》的过程中,由于部分精工针法濒临失传,为寻找绣娘,走访了萧山3个镇、5个村,才最终从62岁到88岁的绣娘中选出50余位耗时四个月完成刺绣。
王丽华师从萧山花边设计高级工艺美术师赵锡祥,赵锡祥也是《西湖风景》绣帘的作者,在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0年10月,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他创作的特重工万缕丝全镂全镶边床罩,获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2年,杭州市首推以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传承主体的“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赵锡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授四个徒弟身上,从设计临摹到挑绣钩线都悉心指导。王丽华就是这四个徒弟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她不仅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花边的传承人,还是萧山珠绣的传承人。
萧山花边有什么代表性的花纹或者技法?
王丽华说,萧山花边的主要技艺特点是用一枚针和一根绣线,按照设计图样进行编结,阵线按照图样、针法标记施针制作。以钩、攀、绕、缠、缀等施针原理编结而成,技法可以总结为八法四十三针。由于要用多种针法处理好图案和花纹之间的穿插关系,所以成品主次分明,富丽大方。其中有一种针法叫蛇皮针,做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机器就永远代替不了。机器只能抓住一个形,就是形看起来是对的,但质地是机器永远模仿不了的。
萧山花边的图案通常是以风景画为主,最常用的是植物图案,也有动物,人物很少。之前最为常见的花纹是玫瑰,因为当时叫玫瑰牌萧山花边。
绣娘王丽华的手工传承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沧海如何桑田,在王丽华这些绣娘的眼中,世界就在这一针一线之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萧山最重要的创外汇收入产业就是花边,一年能创外汇一个亿,英国王室的餐桌上都铺过我们的花边布。手工作品要几年十几个人集体创作才能绣成,但最贵的售价也不过28万,就是我的老师赵锡祥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作品,售价28万。浙江的各个博物馆基本上都有收藏我的作品,我们在传承艺术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王丽华说。
王丽华现在的手工花边作品大部分都是被收藏家买走收藏的,很多50岁左右的老杭州人骨子里有一种情怀,手工跟机器的区别在于手工有温度,无法复制,加之有私人情感在里面,比如说他的母亲或者外婆曾经是做花边的。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萧山花边的传承人有做哪些改变?
王丽华非常清楚传统技艺要迎合大众,结合现代审美需求才是这传统工艺能流传乃至生活化的唯一方式。“我们也在做一些迎合市场的东西,比如说旗袍上绣上花边,比如创新花边、珠绣画,跨界融合,最为关键的是题材创新。但还是没法改变它正在渐渐消失的现状。”
王丽华还在坚持做手工花边主要是保护性的传承,更多是一种情怀。
比如进入学校、博物馆,她说,“我们一群人花了四年做了个包含全部四十余种萧山花边针法的作品出来,我想把它变成一个萧山花边的活字典,很多针法是要看到实物才能模仿出来的,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喜欢,希望能传承下来。”
王丽华现在还在做高端的私人定制旗袍,绣满了手工蕾丝,售价2万,但是需要几个绣娘花上半年时间手工绣制。“手工只能做传承,机器在跟市场接轨。所以我们是靠机器来挣钱,养活手工花边。”
“申请国遗以后,我想我们的花边非遗文化肯定会更有影响力,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会对整个萧山的花边产业链发展是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王丽华说,她自己也带了20多位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当然是薄弱的,我们需要一群人往前走,希望萧山花边能走得更远。”
(作者:包慧 编辑:李伊琳)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