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了,溜索!
韩国杰摄
韩国杰摄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
记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10多天蹲点采访中,深切地体会到,目前怒江仅剩的溜索,用途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成为见证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留下辛酸记忆的溜索“告退”
溜索,过去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算世界上最惊险的“桥”,素有“风之桥”之称。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起自己的家园,怒江、独龙江上的溜索、藤网桥就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傈僳族有句俗话“不会过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
早期溜索,竹篾藤缠,由3根擀面杖粗的溜绳拧成一股,固定在峡谷两岸的大树或岩石上,没有大树与岩石,则就地打桩拴住,利用山崖的高低落差溜到对岸。过溜时,一根拇指粗的牛毛绳绕臀悬挂溜索,中间垫一块竹片(竹青压住溜索),双臂竖起,十指扣牢。日晒雨淋,竹篾很容易发脆断裂,需经常更换,既麻烦又不安全,上世纪90年代就淘汰了,被坚硬结实、磨擦系数低的钢缆取而代之,溜速快到每小时七八十公里,堪称“空中新干线”。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的托坪村地处怒江西岸,与东岸的乡政府一江之隔。然而怒江成为全村难以逾越的屏障,村民出行长时间只能靠溜索、吊桥,买来的拖拉机只能停在东岸,少数村民还在过江时丧命。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溜索时代,村里有好几个人都掉落江中,有的连遗体都没找到。
“溜索时代,大家不敢奢求脱贫,能安全往返就是幸运了。”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过去大家生活窘困。极端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大家的出行,也阻碍了外界与村里的联系。
2016年12月5日这一天,是怒江交通发展史上特别值得记住的日子:当天,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36座“溜索改桥”工程项目,标志着“溜索”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成为历史。
云南省福贡县怒江大峡谷深山处的马吉乡马吉米村里,从古至今村民出行靠“飞”。一条绳索过怒江,面朝蓝天,身下就是激流!
多少年来,溜索一直是当地人唯一的交通工具。村民以皮带系腰间,出山、上学、娶亲,都是这样靠“滑”过江。路不通、过江难,是当地村民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
2018年12月30日,“乔马桥”如彩虹般飞跃大江,连接起乡内马吉米村桥马嘎小组东西两岸,桥马嘎26户村民终于告别了溜索时代。
在桥马嘎乃至马吉乡,草果,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富民产业,村民更是将它比作“摇钱树”“金果果”。最近在村民小组长阿普的带领下,这里又开始修建起了新溜索,而这次溜索为的是运输深山中的草果。
今年6月,第一条“草果溜索”拉通了!阿普预测,等到新修的7条草果索道都拉通后,能为全村省下不少人力和运输成本,一年下来预计增收20多万元。
夕阳下,横跨怒江的钢缆绳泛着银光,东岸的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一听、二整、三查、四注意”的口诀。这是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本迁村民小组的溜索飞渡旅游体验项目,体验一次收费30元。“游客要由我们护送着体验。”村民余付普说,“这是一种体验,要让游客感受曾经交通不便时的艰辛。”
怒江州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溜索在怒江目前已基本“告退”,仅保留着6对用于旅游体验。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怒江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美丽公路”成为幸福大道
记者在怒江采访,若问老百姓最盼望的是什么?他们回答肯定是:“路,通畅安全的路。”
过去,从州政府所在地六库到丙中洛需要走两天。途经县城、乡镇和集市,道路狭窄,拥堵不堪。因缺少安全防护设施,缺少必要的挡墙、棚洞和排水设施,泥石流、塌方、落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过往车辆和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统计,2017年8月25日至2019年11月,共发生大小塌方611次、泥石流61次。
2017年8月25日,怒江美丽公路(国道G219丙中洛至六库段)正式开工建设。按二级公路标准改扩建,概算总投资68.87亿元。该项目全长288.3公里,是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国省干道改造重点项目和云南省交通扶贫“双百”工程中“一百项骨干通道工程”之一。
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傈僳族村民姬华生,今年50多岁,经过专业培训后,在镇政府所在地灯笼坝路段负责保通工作。“这是怒江人民的幸福大道。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大工程,感觉很自豪,苦一点、难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姬华生说。
2019年12月30日,经过26个月艰苦奋斗,怒江各族人民期盼的怒江美丽公路全线通车试运行。这是怒江历史上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出山通途、民生大道;是一条关系到泸水、福贡、贡山30多万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路”;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说起云南,很多人会想到丽江大理或是香格里拉,很少有人会想到怒江。其实怒江州的美景一点不差。怒江之前名声不显,是因为它的位置太偏了,又没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不过,这一切,随着怒江美丽公路的开通而被改写。
独龙江乡,在云南的最西北角,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由于长期封闭与世隔绝,被誉为“云南旅游的最后一片原始秘境”。
独龙江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闭塞,加上半年左右的大雪封山,千万年来几乎一直与世隔绝,成为秘境中的秘境。
记者今年走进了云南的这个“原始秘境”。
2015年,巴坡村委会巴坡小组独龙族王春梅在政府免费修建的90多平方米新房里打理出一间旅游接待房,仅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她家住宿和餐饮接待纯收入就达6000多元。怒江美丽公路通车后,王春梅所在的巴坡村民小组20多户人家每家都有一间旅游接待房,除旅游黄金时期爆满外,其他时间平均一个月能有600多元收入。
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告诉记者,由于交通瓶颈打通,目前全乡共建设完成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5个,建成观景台15个,种植草果40000多亩、花椒8700多亩、核桃5000多亩、重楼1400多亩,招养蜜蜂3000多箱,投放独龙牛680头。
许多旅游“发烧友”惊叹:怒江美丽公路开通,那些深藏亿万年的美景藏不住了!
贡山县的大巴车司机杨海平正拉着游客穿梭在怒江的青山峡谷间,跑了15年旅游大巴的他,见证了美丽公路的建成通车,不禁感叹“想都不敢想这条美丽公路修得这么漂亮”。
雨季的怒江降雨量特别大,在美丽公路修建前,老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下雨时,泥石流、滚石让杨海平感到非常害怕。现在不一样了,美丽公路建成通车了,杨海平驾车时安心了。
最近,距离怒江州府六库12公里的登埂段慢行步道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留影,经过口口相传或微信朋友圈分享,成为怒江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修一条公路、增一道美景、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怒江美丽公路的建设,成功打造了“路在江边走、车在画里行、人在景中游”的怒江大峡谷最美公路。
交通运输网络通州达边
6月16日,六库市民期待已久的一座美丽“彩虹桥”终于建成通车了,它就是由中交集团援建的“中交怒江连心桥”,桥名本身充分体现了中交集团20多年来对怒江真扶贫、扶真贫、心连心的真情实意。
中交怒江连心桥位于泸水市六库镇内,大桥横跨怒江,连接重阳路和渡口路,路线全长310米,桥面布置为双向两车道,主桥采用一跨过江的钢箱梁下承式提篮拱,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桥面宽22.8米。
记者走上连心桥看到,在蓝天白云下,红色的大桥格外雄壮、靓丽,大桥外观新颖别致。每天都有市民驻足观赏,上桥体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中交怒江连心桥东岸的一棵具有300年的大青树也似乎感受到了这喜庆欢乐的浓厚氛围,与大桥交相辉映,别具风景,格外引人瞩目。“这棵古树正好在原设计方案的中间位置,我们施工入场后,为了保护古树,很快调整了施工方案,将桥位向北侧移了30米,让古树变成了大桥的‘迎宾树’。”中交连心桥项目经理胡青松说。
怒江州交通局长罗增贤告诉记者,怒江交通建设史上的大工程,今年还有不少。
在巍峨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中段,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中交集团援建的约600米长的木尼玛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
“木尼玛”为傈僳语,意为“大地之心”。中交木尼玛大桥位于福贡县城南面的进城口,西岸联通县城江西片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东岸与怒江美丽公路相连接,由中交集团援建,投资1.45亿元,桥面宽20.5米,双向四车道加两侧2.5米宽的人行道。
“木尼玛大桥打通了福贡县怒江两侧易地搬迁安置点的交通阻碍,解决了当地1万多名易地搬迁安置群众的出行问题,所以今年年底必须要按时完工。”中交集团三航局扶贫干部,福贡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常智告诉记者。今年12月4日,从怒江传来好消息,木尼玛大桥建成已经试通车!
罗增贤告诉记者,在怒江,无桥不成路。138座各类跨江桥梁穿梭于怒江大峡谷、独龙江峡谷和澜沧江峡之中,与滔滔江水为舞,与巍峨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为伴,一桥一景,承载着怒江各族人民奔向现代文明的幸福时光。
70年沧桑巨变,怒江大峡谷从没有一寸公路,到2019年底拥有6065公里,连接起千村万寨;从1979年修建第一条农村公路——泸水市老窝镇荣华村公路,到如今255个行政村、17个社区100%实现路面硬化目标,通客率达83%;从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没有一座飞机场,到保(山)泸(水)高速建成通车,兰坪丰华机场通航,怒江已基本建成“通州达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助力打赢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中起着支撑性、保障性作用。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