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CP比我自己谈场恋爱还快乐丨“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嗑CP比我自己谈场恋爱还快乐丨“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2020年12月02日 16:37 澎湃新闻

原标题:嗑CP比我自己谈场恋爱还快乐丨“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Wendy

编辑 / Celia

最近突然发现,好像全世界都在嗑cp,嗑起cp来比自己谈场恋爱还要开心。

看电视剧的时候感叹:“男主女主也太甜了!这对cp锁了!”

打开一个说唱综艺,弹幕给两位同框的选手刷了满屏的“般配”。

还有满地的恋爱综艺,一群吃瓜群众每周等着看人家约会。

不过当然也有不少人嗑不起来cp——

“冷冷的狗粮拍在我的脸上,何苦,何苦。”

在搜寻资料之后,我发现,喜欢磕cp的人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而正经的学术研究也指出,嗑cp是真的能带来无边快乐。

01.

到底什么是“嗑CP”?

“百嗑全书”了解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嗑cp的文化其实来源已久。在英文世界里也与有“嗑cp”对应的词——shipping。

Shipping最开始是一个饭圈/同人圈的用词(fandom),用于描述观众对于两个影视剧中角色之间的浪漫关系的向往和喜爱。这个词选取了“relationship(关系)”的后半部分,嗑cp的行为就叫shipping,cp粉就叫shipper (Romano, 2016)。比如,“我嗑x和y的cp”可以翻译为“I ship x and y”。

在fandom的语境下,不少shipper是列文虎克选手,在原作的各种细节里挖cp的糖;还有不少cp粉会产出大量同人文,自给自足。在shipper中间,也有不同的派别,比如近年兴起的男男cp就可以算为slash,嗑真人cp的则被称为RPF (real person fiction)……总之这个群体就是热闹非凡、百花齐放。

尽管shipping的概念颇为现代,嗑cp这一现象的历史其实十分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有学者认为,柏拉图在创作《会饮篇(Symposium)》的时候也在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的同性cp阿奇里斯/帕特罗克洛斯(Harrisson, 2016)。

02.

“嗑学”为什么会让人上头?

所以嗑cp到底是有什么魔力,让我们欲罢不能?接下来就让我从生理学、精神分析学、亲密关系等角度来为大家剖析它的魅力~

1. 嗑cp让我们“身临其境”

不管是我们自己在经历一件事情,还是我们看到其他人在做这件事,我们脑中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都会被激活(Cook et al., 2014)。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是自己体验到甜甜的恋爱,还是看着自己嗑的cp在秀恩爱,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一部分相似的反应。所以爱不会消失,爱会复制粘贴,cp粉会快乐。

2. 嗑cp让我们“保护自己”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我们在嗑cp的时候也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用到了其中的投射(projection)和转移(displacement)(Baumeister et al., 1998)。

投射是指,因为“我想谈恋爱了”所以“你们也想谈恋爱了”,因为“我想你们在一起”所以“你们也想在一起”。正是美妙的投射让我们嗑上了绝配的cp。

而转移则体现在,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谈恋爱是有风险的”,所以我把这腔热血转移到了我嗑的cp上,我看你们谈恋爱,这样风险就小了很多,白嫖党稳赢,入股不亏。

3. 嗑cp让我们“保持美好幻想”

我们对性、对伴侣、对亲密关系总是抱有美好的幻想,单身的时候尤其如此。对理想的关系,我们会设想出一个完美的爱情地图(love map),和一些对于具体细节的浪漫想象(Money, 2012)。

而在嗑cp时,我们观察到的绝美爱情,恰恰也满足了我们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尤其是在嗑cp不上升真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稳稳的幸福”,也可以保持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一定会把这些背后的原因想得那么清晰,平时嗑个cp主要也就是图个乐。况且cp粉太过真情实感的话可能也会日常心碎,一会儿想给编剧寄刀片,一会儿发现真人cp相继塌房(cp粉:呵,真是般配呢)。

cp粉圈地自萌,路人吃瓜看个热闹。

大家开心就好~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Dale, K., & Sommer, K. L. (1998). Freudian defense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Reaction formation, projection, displacement, undoing, isolation, sublimation, and deni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6), 1081-1124.

Cook, R., Bird, G., Catmur, C., Press, C., & Heyes, C. (2014). Mirror neurons: from origin to fun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7(2), 177-192.

Harrisson, J. G. (2016). Shipping in Plato's" Symposium".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21.

Money, J. (1999). The lovemap guidebook: A definitive statement. Bloomsbury Continuum.

Romano, A. (2016, June). Canon, fanon, shipping and more: a glossary of the tricky terminology that makes up fan culture. Vox.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