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重生的瑰宝

原标题:洮砚,重生的瑰宝

【甘肃洮砚】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华五千年,砚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承载物。它不仅仅是人们挥毫泼墨的实用文房用具,也是集绘画、雕刻、书法、金石为一体的观赏性艺术品。自古文人墨客和王公贵族为求一方好砚不惜一掷千金。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一带。这里历史上为洮州所辖,砚石又产于洮河东岸或洮河水底,故名“洮河砚”。

我国三大名砚里,端砚、歙砚更广为人知,洮砚的知名度稍逊。其实从砚石质地而论,洮砚石结构细密,滋润滑腻,硬度适中,色泽典雅。用以制砚,有呵之成珠、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发墨快、研墨细、不耗墨、不伤毫、不损笔、储墨不涸不腐等特点,因此早为古代文人骚客所钟爱。

只不过,因洮砚出产地仅在甘肃洮河一带,这在古时属于西北边塞,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又征战频繁,比其他砚台更不易获得,因此洮砚名声虽高、传世之作却甚少,名声亦不及端砚和歙砚。

如今,洮砚正在重返它的应有地位。

从古至今一石难求

“洮砚石料主要存在这一片矿带”,国家级制砚大师、甘肃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玉明指着地图告诉记者。地图上,洮河蜿蜒从青海进入甘肃境内,从定西市的临洮县境内直下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又转回定西市的岷县而去。而标注藏有洮砚矿石的矿带呈东西走向,横布在卓尼县东部的洮砚乡、藏巴拉乡和柏林乡的接壤地段,面积约40平方公里。

王玉明指出,现在已经开采的矿点和已经勘察的矿体露头有喇嘛崖、水泉湾、纳儿、卡古直沟、青岭山砚瓦石嘴、圈滩沟等处。

一方好砚首要是石料好。最好的洮砚石料则来自喇嘛崖老坑。

“卓尼县洮砚乡的喇嘛崖是洮砚石料的正宗出产地,喇嘛崖的窝子石为石料的上品”,王玉明说,由于九甸峡水库的建成蓄水,采掘了千年的喇嘛崖“老坑”被水淹没,这一石料已成为洮砚的绝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洮砚好料,大部分来自水泉湾。

在山路盘转几个小时后,记者终于来到喇嘛崖。只见九甸峡水库已经将喇嘛崖淹没过半,仅露出百米高的山头。矿工又从山头新挖出几个坑口继续开采。

王玉明回忆道,早年采砚料可不容易,山路狭窄只有一足见方,山势又险峻,矿工全靠背篓运送矿石,可没少矿工出事。这两年政府绕着喇嘛崖修了一条木栈道转到新挖出的两个坑口附近,采矿的路况算是好了很多。走完木栈道,翻过栏杆,走一段土路,便能看到第一个坑口,约半人高的洞口,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见底,洞口门口散落了大大小小的青色矿石。这都是挖坑探路舀出来的碎石。往里望去,似乎洞的方向是越发往下走。

“这是在往下挖”,72岁的李福有看了下洞口告诉记者。李福有是最早一批采砚石的矿工,他们每天一早来喇嘛崖,晚上才能回家。很多坑口得挖80到100米才能挖到矿带。所以他们往往要在那里挖上一两个月才会挖到砚石。

喇嘛崖的另一侧还有两个坑口。路不好走,要翻过一整块石崖才能下去,石崖并没有路,工人们凿了半脚宽的石阶,沿壁蜿蜒而下,晴天尚走得战战兢兢,雨天更寸步难行。

记者抵达时当地刚好下过雨,有些石阶积水打滑,抱着石壁加上同行工人的帮忙,记者费了十几分钟才走完几百米路。往下去坑口,沿途平坦之地有矿工搭的简易工棚,旁边散落着黑黢黢的烧水壶和小锅,以及几大瓶矿泉水,树杈上还挂着用塑料袋包裹的食品和工人的防护帽。

这两个坑口几乎是被水淹没的老坑口背面,离水面很近,坑口附近散落了很多采矿工具,如斧锹小推车等。坑口也大一些,有一人高一米多宽,但似乎因为离水面太近,坑口有崩塌的危险,记者看到坑口处用树干支起了防护架。从这两个坑口往上看,距山顶约有百米,石壁笔直。

望着老坑口,李福有低声囔囔道,“死过不少人……(挖矿)是拿命挣的辛苦钱”。李福有告诉记者,挖砚矿经验很重要,得了解砚带的走向,得知道哪有好料,哪儿的砚料一般,得知道放多少火药炸不会破坏了砚石的完整,毕竟砚矿的价值取决于石料品质和大小,若是炸药太猛,把矿石炸成碎料,这样的砚矿并不值钱。也正因如此,洮砚的挖矿至今没法动用大型设备,全靠人力一点点采矿,数量其实颇为有限。另外,就算是小炸药,洞内炸过几十上百次,山体受到怎样的影响难以估计,因此有时矿洞会突然崩塌,将矿工深埋其中。

矿工的困难不仅于此,矿洞到马路距离遥远,砚石料挖出来后,矿工要一批批背着矿石下山,一次顶多背个百来斤,沿途并无好走的道儿,在崖上负重而行,稍有闪失就丢了性命。李福有指着对面水泉湾的山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山体滑坡,埋了一位正在下山的矿工。顺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水泉湾两峰之间有条青白色的“瀑布”倾斜而下,那是一条长长的砚矿碎石堆,是矿工清理水泉湾坑口背出来的石头,如今这条瀑布已经倾泻到了山脚。

制砚匠人的传承心

从栈道返回崖顶的公路,一头白发的李茂棣正等着记者。他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洮砚的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年近八旬,腿脚不那么好,李茂棣已无法亲自去老坑口挑矿石,但眼前这熟悉的景象仍勾起他无尽的回忆。“以前每年我都会从峡地村步行两个小时来喇嘛崖。”作为一位洮砚匠人,选料可是第一项基本功。

1979年李茂棣师从砚雕师傅赵兴和学习濒临失传的洮砚雕刻技术。1984年,李茂棣在卓尼县开了第一个洮砚工艺厂,也开了一家洮砚学校,培养了大量洮砚雕刻人才。可以说,李茂棣是许多洮砚名家的师傅,或多或少影响了众多卓尼、岷县等地的洮砚匠人。

其中包括王玉明和马万荣。马万荣是甘南藏族人,1975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目前是洮砚传承传习基地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甘肃省洮砚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头再长,两人最重视的却是老师的头衔——王玉明和马万荣目前都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特聘教授。

2018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非遗文化研究学院,设立了多个学科,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品专业,特聘了三名洮砚教授教孩子们学习古老的洮砚雕刻技艺。据悉,目前该学院有200多人,学洮砚的学生有80多人。

不过当地更多洮砚技术的传承,是在工作坊里。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一条狭窄不起眼的路边有座两层仿古建筑,牌匾上书“洮砚艺术馆”,另有一块门牌称“国家级非遗项目甘肃洮砚传承临洮传习所”。这就是卢锁忠的洮砚工作坊。

卢锁忠是甘肃卓尼县洮砚乡坑乍村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和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洮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座工作坊,既是制砚的工厂,也是展示他多年洮砚作品的艺术馆,同时也是他和家人、徒弟及其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

卢锁忠的工作坊在偏房,紧凑的两层。楼下是裁切砚石的车间,摆满了各种粗加工的机器。大大的玻璃窗并不透亮,因为一磨起矿石,就算有水流辅助,灰尘仍在车间里飞扬。一楼角落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料。拾级而上,二楼是细加工车间,临窗大长条桌上堆满了各种雕刻和打蜡的工具,还有两台细研磨的机器。

虽然如今有些砚台用机器复刻而成,卢锁忠与很多洮砚匠人却始终坚持着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图案造型古雅,美观大方。

虽然不管是李茂棣,王玉明、马万荣还是卢锁忠,如今社会事务繁杂,又兼教职,真正由他们经手雕刻的洮砚已经少之又少,但说起洮砚的雕刻技术,四人都是滔滔不绝。

据其介绍,制砚需因材施艺,因色构图。洮砚以是否带盖之别分为双砚、单砚,雕刻技法有镂空、圆雕、平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风格。一方洮砚的诞生经过了很多工序,从最初的一块石料,根据纹理及形态构思,经过裁切后出坯,落图砚面再次设计,接下来就是勾线、开池及雕刻,最后再打磨上蜡。细节在制砚过程中尤为重要,砚底打磨是否平滑决定其稳定性,下料该直则直、该圆则圆,讲求线条平整,开池及雕刻极其精细,无一不是对制砚者眼力和刀功的考验。

复苏中的洮砚产业

采访期间,马万荣邀王玉明去临洮县看看他和一众洮砚大师新开的门店。从兰海高速下来几百米,临洮县政府开了一个卧龙湾洮砚集市,邀请洮砚产业整体进驻。据临洮县文旅局负责人透露,该集市已签约入驻商户24户,从业人员65人,入驻27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集市现有洮砚产品存量约3600方左右,成为省内颇有影响力的洮砚专业市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入驻的工艺美术大师已经开了展示门店,他们正期待尽快把工作坊也搬过来,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有的匠师在店铺里边雕刻边做直播,销售效果居然还不错。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杨金藏喜滋滋告诉记者,在网上直播销售一个月有几万元收入。

临洮县对洮砚产业布局,无疑让附近的岷县感受到了竞争压力。毕竟,洮河途经的沿线地区,如岷县、卓尼都在争夺这一产业。岷县政府重视程度高,产业扶持得也早,2008年“岷县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2010年岷县抢先拿到了“中国洮砚之乡”。

据多名制砚师傅说,为了这个“中国洮砚之乡”的名头,卓尼县和岷县“暗战”了很长时间。卓尼县认为洮砚乡是在卓尼境内,最好的洮石矿也是出产自卓尼,大多数洮砚制作名家也是卓尼人,所以卓尼甚是愤愤不平多年。不过,卓尼人不得不服气的是,就洮砚的产业规模而言,岷县确实是当地最大的。

岷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石志平告诉记者,目前岷县洮砚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年产值逾千万,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洮砚加工生产全部依靠家庭小作坊。后来,历届岷县政府高度重视洮砚产业发展,培育了众多洮砚专业村、专业户,洮砚产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出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级巨型洮砚艺术精品,拉长了洮砚文化产业链条,有效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岷县制作了巨型洮砚“九九归一”砚,作为甘肃省政府的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

岷县较其他县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对传统洮砚加工老艺人加强保护,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后继人才。石志平表示,政府每年都投入资金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制砚工艺大师双向学习,加大洮砚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从洮砚的继承创新到创意设计、洮砚制作技艺和包装、洮砚砚材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全面“换挡升级”。

(作者:高江虹 编辑:马而非)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