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和疫情冲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

香港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和疫情冲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
2020年11月26日 18:13 《财经》新媒体

原标题:香港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和疫情冲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

11月25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立法会发布其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当日晚间,香港市民在街头观看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财经》记者 焦建/摄

11月25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立法会发布其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

在新冠疫情第四波袭来、经济形势仍难言回暖的当下,这张香港将如何稳住局势的“发展蓝图”以“砥砺前行重新出发”为题目,共计56页、3万多字,涉及民生、疫情应对、国民教育等多个领域新政策,亦规划了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化合作的多项措施。

值得提及的背景,是其原定于10月中旬公布,但当时林郑月娥以访京为港争取惠港措施为由决定押后公布,并称“想不想有一份更有内涵的《施政报告》”。香港社会各界随之期待该报告将怎样更有“内涵”,相关措施如何“惠港”。

为对此进行呼应,据相关读过此前版本的人士解读称:最终版本的报告首先点明了争取到的惠港政策七大成果,包括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空枢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同时打通大湾区交通经脉,落实“港车北上”、支持优化落马洲∕皇岗口岸“一地两检”等。

细读报告文本,此份施政报告的重点在于巩固香港优势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方面。在解释背景时,林郑月娥也坦言:中国内地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香港特区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粤港澳大湾区正为香港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则进一步解读称:该报告以大湾区发展为主轴,厘定明确策略发展方向,香港须把握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成为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及国际大循环“促成者”。

宏观而言,该份报告被部分人士解读为针对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而进行编写及修改,今次报告在各方面均主动融入发展大局。但与非典后的一系列“大礼包”相比,香港此次获得的相关政策支持则可被认为是相对间接,香港为把握机会,则仍需其在独特的政经格局下摆脱羁绊实现破题。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重点

作为重点政策之一,在《施政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被提及了45次,相关的合作项目及政策亦分布在不同章节,包括支持香港机场管理局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落马洲河套区,以至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资助企业聘请两千名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工作。

在此之前,受疫情及社会运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不少创科研究人员的离港意愿增加。为吸引人才,该报告则提出建议动用20亿元推出为期五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用以吸纳学者或连同其科研团队,目标引入100位科研人才,预计2021年中正式申请拨款。

与以往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相比,此次计划涵盖的范围更大,并非只针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范畴,被认为或可让香港的创新生态圈发展有更多新可能。

为给这些新人才提供实验室等场所,作为合作重点,“中央政府支持港深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地政府正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冀“实现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林郑月娥称。

该报告亦对深港合作着墨颇多。林郑月娥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日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在访问深圳期间,亦与深圳市领导同意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有关的工作。”

事实上,此次提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即包括位于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科园及对岸的深圳园区。而在此前提出的港深创科园规划中,则共有67座楼宇分两期发展。

据《财经》记者了解:港深创科园目前仍在平整土地阶段,预计到2021年第四季度才能交付第一幅地建设,第一批建设涉及8座楼,其中3座包括两座“湿实验室”(即生物化学项目)及一座宿舍,会率先于2024年落成,其余会于2026年至2027年落成。

与之相比,位于深圳福田一方的深圳园区面积较香港的大,且已有现成设施。为实现“创科路上,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的相关提法,香港方面决定先由香港科技园公司向深圳租用及管理深圳园区部分大楼设施,让有意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港企先落户深圳。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将向立法会申请逾320亿元发展港深创科园,其中包括于一两个月内,向工务小组申请130多亿元作建设连接的路道、排污、环保等设施,以及11亿元兴建消防及救护站;其后会再向财委会申请172亿元兴建首批8座楼宇,以及8亿元营运资金。

但亦有香港的科技创新界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目前亦有一系列相关问题尚未明确答案,比如将在深圳园区引进何种产业的新公司,哪些公司则会放在香港的园区。此外,相关的配套政策亦需要协商,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生物样本流通等。相关的规划亦要包含住宅、社区设施、交通、医疗等配套措施。

值得提及的,是报告也指出:港深两地正在将研究在位于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取“一地两检”。而当位于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安排后,香港落马洲管制站逾20公顷的土地将会“功成身退”,释放作其他用途。

目前的公开消息显示:香港方面倾向于将有关土地改划作科技创新用途,或会用作配合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然而,有关土地邻近湿地及鱼塘,所以只能作中低密度发展,高度限制于10层高以下。

与非典后的一系列“大礼包”相比,香港此次获得的相关政策支持则可被认为是相对间接,香港为把握机会,则仍需其在独特的政经格局下摆脱羁绊实现破题。

“之前深圳一直提供不少优惠政策,但香港创新企业真正进入内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的园区如能提供中介或者缓冲的角色,则未来可期。”前述人士指出,“最不希望的,就是再打着科技创新的幌子圈地做科技人才的生活配套,最终重蹈以往成为房地产项目的覆辙。”

惠港政策如何落实?

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当地经济同比实质收缩3.5%,相较二季度收缩9%已呈现缓和;三季度经济环比实质增长2.8%,结束了连续五个季度收缩的情况。香港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负增长7.2%。特区政府对全年的经济预测亦由原来的负增长6%至8%,修订为负增长6.1%。

新冠疫情加上因去年下半年各种因素对商业活动的影响,香港经济急速下滑,失业率持续上升,各行各业备受打击。在经济仍难言景气的背景下,除科技创新等领域,如何关照民生及经济的其他领域,亦是该施政报告备受瞩目的焦点领域。

在应对疫情方面,林郑月娥表示:中央支持并要求香港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目标,在疫情可控下通过“健康码”,逐步恢复通关。而内地亦会向香港提供疫苗,有需要时候预留内地制造的疫苗供港。

在经济层面,林郑月娥透露:中央继续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除了会加快落实在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访京期间中共中央同意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互联互通”的选股范围。

为帮助在内地设厂生产出口货品的港商,转投拓展内销市场。报告提出香港贸发局将联同广东省及有关商会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为港商提供全方位支援,涵盖大湾区市场与政策资讯、谘询服务和培训,以及企业推广、拓展与对接服务。

为真正发挥香港的国际经验和专业优势,香港特区政府也正在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协商合办高层圆桌会议,探索优化现代企业管治及加强科研应用等工作,相互协作以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并于未来一年开展“内地企业伙伴交流及对接计划”,安排内地企业跟香港专业服务界别交流对接,促成合作,并深化双方的能力建设,提升项目的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水平化。

在民生等其他领域,林郑月娥则指出: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近期将出台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等。

事实上,随着粤港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大批香港市民在大湾区内定居和生活,医疗需求日益增加。为此,香港将尽快经广东省审批先行落实,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安排,并适时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药物及医疗仪器。同时,容许在香港已注册的传统外用中成药产品,可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

为解决当地住房问题,报告则在相关政策中提出将为轮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基层家庭,变相提供租金津贴,以及资助非政府机构租用一些酒店和宾馆单位,作为过渡房屋。

为拉动经济,香港在疫情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修缮则正在加速。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投资基建,预计未来数年平均每年将超过1000亿港元,并致力令工程项目可以尽快开展。为了在短期内可推出更多可创造就业的地区民生工程,林郑月娥建议立法会批准把由整体拨款资助的每项小型工程开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万港元提升至5000万港元。

整体而言,有香港媒体将这些措施解读为“湿碎”,意指新意其实不多。例如将海洋公园重整与活化珍宝海鲜舫等结合起来,包装成“跃动港岛南”计划,然而海洋公园前景未明,要将南区打造成为消闲玩乐区,容易流于纸上谈兵;至于200元交通津贴、预留20亿元支持电子学习等,也只是现有措施的一些延长和优化。

至于政策并未涵盖各界期待的“全民派钱大礼包”政策,则应与民生困难没法在短期内纾解有关。此外,在过去的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当中,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派出了大概3000多亿的资金,林郑月娥对此直言,“实难以持续增加开支”,意即政府已没太多弹药出招,大家要准备过一段紧日子。

新出台的这200多项措施如何具体落实,如何像其封面的蓝色所寓意的那样为香港带来蓝天和希望,目前仍是见仁见智,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成效。

本文为“香港经济求稳”系列报道之五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