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等团队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高福等团队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2020年11月18日 14:28 澎湃新闻

原标题:高福等团队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COVID-19是全球首次“非流感”的大流行。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新病毒SARS-CoV-2及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于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疗,随着病毒在全球传播,有关30-50岁年轻感染者的信息更易于获得。

11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着显著的免疫抑制,并首次提出COVID-19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
该研究题为“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由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青岛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清华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教授黄超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扬,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谭文杰。

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COVID-19病例表现出一种情形,即原本预期患者症状会有所改善,但突然恶化,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研究团队认为,这种突然的变化意味着疾病进展的“两阶段”模式,但潜在的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质谱、数据独立获取(DIA-PASEF)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来自COVID-19感染病例、健康志愿者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的尿液样本。

新冠病毒感染的“两阶段”机制。

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相比,COVID-19病例体内共有1986个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下调蛋白比上调蛋白的总数多出十倍,大量参与免疫应答和紧密连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现下调状态。

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进展机制,研究团队将COVID-19患者划分为轻中症组和重症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应答在疾病进展早期呈现抑制状态,在疾病进展晚期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项研究一致,近期陆续发表的多篇文章均报道COVID-19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为免疫抑制,危重症患者有可能进一步出现“高炎症高细胞因子”症状。

研究团队认为,应更多关注发生在COVID-19感染早期的调节异常。“这项研究的数据促进了我们对COVID-19感染临床特征的理解,并为未来的机制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资源。

高福新冠肺炎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