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少不了“横幅”

中国人的历史,少不了“横幅”
2020年11月08日 18:25 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国人的历史,少不了“横幅”

原创 看鉴君 看鉴

如何区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

我提一个东西,绝对是中国独有,而且敢跟各位打一亿——“越南盾”的赌!

那就是横幅。

美国人常说:“唯有死亡和税收是免不了的”,咱们中国人除了这两样,拉横幅、贴标语早就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横幅给我们的印象绝对比税收还直观,而且比什么京剧啊昆曲啊受众广的多。

就说每年的双十一。

各大电商铆足了劲,无论办公室还是仓储的墙上,又开始挂起各种大横幅。

比如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版:“风在吼,马在叫,双十一在咆哮。”

卖灯具的更直接,简直有上了水泊梁山的感觉:“卖到只剩一盏灯,奖金灯下一起分。”

甚至卖货卖出了“情怀感”:“双十一给了我黑色的眼圈,我却用它为亲们寻找光明。”

就连李佳琪也在“双十一.天猫全球狂欢季”晚会上举着“冲啊,尾款”的横幅,笑得一脸灿烂。

01

那些年,我们青春记忆中的“横幅”

对于学生来说,横幅是高考的加油站。

每年的高考前夕,学校里都挂满了横幅。

有实话实说的:“成功被等待佛系青年,高考只相信拼搏汗水,”“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有豪情万丈的:“白日用尽洪荒之力,高考定能蟾宫折桂,”“高考不退却,逆袭全世界。”

还有江湖派的:“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最次211。”

画风是这样的(密集恐惧症者慎入):

考场外是这样的:

江湖派的:

受过横幅冲击的我们,转眼间创造性地运用起了横幅。

走进大学校园更多的是“恶搞”,表白的:

“单恋一枝花”型:“管他男女几比几,我们心中只有你。”

恶搞型:“听说你不喜欢我,这是病,得治。”

02

大街上满眼是横幅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熟悉的模样:举目四望,横幅依然在各处飘扬。

有宣传正能量的:“数城管正气,强爱民责任。”

有引入典故,来个“写实教育”的:“刘翔不好当,跨栏易受伤。”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疫情期间,各地那些奇葩、彪悍的标语横幅: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

“今年上门,明年上坟”;

......

且随着各地疫情的不断爆发,更新之快,让人赞叹:真是中国速度!

03

中国人有多爱拉横幅?

某城区,一家店不知为什么拉了一条这样的横幅:“不知为什么就想拉个横幅。”

第二天整条街都挂起了横幅:“我也不知为什么,他拉横幅,我也想拉;”

然后整条街画风就这样了:

04

为什么中国人爱拉横幅?

中国人为什么爱拉横幅?这事儿还得从古人说起。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标语情节。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形神具美。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后来,汉字之美,产生了书法之美。古人便提笔挥墨,笔走龙蛇,写下自己喜欢的文字,或抒情、或明志。

这些装裱起来悬挂在家中的书法作品,可以视作古人们的标语,时刻提醒和激励自己。

例如提醒我们应少些计较,多点超脱的“难得糊涂”;激励我们勤奋努力,奋发图强的“天道酬勤”;表达豁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等。

更有甚者,把毕生信仰和目标刺于身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就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岳飞将军的背上。岳将军以此为终身信仰,最终马革裹尸,战死疆场。

《鹿鼎记》中韦小宝因为是“天地会”的成员,脚上也刻着“反清复明”。

今天,我们的QQ、博客、微博、微信的个性签名,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个人标语?

那些代表着个性,抒发着励志的文字即使写成书法作品,或者印在横幅上挂出来,也毫无违和感。这岂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大的方面,再看国家、社会层面,标语承载的就更多了。

古代皇帝的征税、赦免等政令的下达;战争讨伐的檄文,都是以张贴榜文或通告的形式下发。地方上再逐层张贴告示,确保政令通达。

例如那些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的城门口的“皇榜”。

近代史上,标语横幅更成了专用的宣传工具,五四运动时,学生们举着条幅游行抗议,宣扬政治主张。

建国初期,农村的每面墙上都印着“社会主义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标语。

到了后来,各地抓生产,标语又换成了“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等励志标语。

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鼓励着人们努力致富。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这些曾经印在墙上的标语,逐渐进化成了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横幅标语、LED屏幕。

别看西方人用好莱坞大片输出价值观,还真比不上标语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手段是啥不重要,关键看疗效!

现在“内卷化”这个词被网络大肆传播,怎么抑制内卷化?

看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

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发自肺腑的感慨。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最有力的现实教育,多少年了,领袖们的话还是这么高瞻远瞩!

可见,每一个时期的标语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的缩影。

追溯横幅的历史渊源,我们会发现横幅标语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横幅背后也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基因。

原标题:《在这件事上,中国人说第二,全世界没人敢说第一》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